新疆体育彩票时时彩 www.zdm51.com « 【置顶】简单易懂,一文了解CAR-T细胞免疫疗法
简单易懂,一文了解CAR-T细胞免疫疗法
上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出了南京传奇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的批件。这也是国内首个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这种疗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上有着显著的疗效,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
既然这个技术这么牛叉,是不是能应用到更多癌症病种的治疗上,是不是效果会很好?听过小编下面这段轻松的科普之后,估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什么是CAR-T疗法?
角色介绍
公安系统:人体免疫系统
警察:白细胞
抗癌特警:T细胞
犯罪分子:癌细胞
故事背景
在人体这个复杂的城市中, 有很多犯罪分子隐藏这片繁华的夜色中,而忠诚的特警会每天24小时不辞辛苦的巡查这座城市,如果发现可疑分子,就会询查核实证件,一旦确认是犯罪分子,就会立即就地正法绝不留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现实情况是犯罪分子非常狡猾,会使用各种迷惑手段躲过特警的盘查,从而遥法外,并借机“胡作非为”疯狂扩展地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给特警开发了新装备“谎言识别抢”与“钢铁侠战衣”,那这两样新武器有什么特点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谎言识别枪——PD-1/PD-L1抗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癌细胞通过PD-1/PD-L1通路制造假信号“欺骗”T细胞,就好像是犯罪分子编造了假身份,欺骗了特警逃过巡查。现在有了“谎言识别枪”,犯罪分子的手段一下子就被识破了,特警遇到撒谎的犯罪分子,马上就给拿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常听说的OPDIVO(纳武单抗)和Keytruda(帕姆单抗)以及Tecentriq(阿特朱单抗)都属于PD-1/PD-L1抗体。
钢铁侠战衣——CAR-T细胞治疗
作为"犯罪分子”的癌细胞有很多特征可以用以识别(不同病种会呈现不同特征),为了识别那些逃过巡查的犯罪分子,人类又花了大力气制造了更加牛叉的高科技武器“钢铁侠战衣”,不但能借助战衣的人脸识别系统高效识别癌细胞,还能依靠战衣的强大火力猛烈攻击癌细胞,很短时间内就把犯罪分子集团一锅端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CAR-T细胞消灭癌细胞
这就相当于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给人体T细胞安装了一些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表面抗原的识别系统CAR(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就能通过这个识别系统查找并杀死癌细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后把这种经过修饰改造的T细胞重新输回到患者体内,一旦识别发生,T细胞可以被快速激活以达到清除癌细胞的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CAR-T细胞治疗成功案例
艾米丽-怀特黑德(Emily Whitehead)是采用CAR-T治疗最出名的人,这个5岁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朋友在化疗无效医生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在六岁时接受了CAR-T治疗,康复后至今没有复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最早接受CAR-T治疗的一批人中,有30位白血病病人,他们不是普通的白血病病人,他们已经历了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其中15位甚至进行了骨髓移植,但是不幸的都失败了。经过CAR-T治疗的结果很好,27位病人的癌细胞治疗后完全消失!20位病人在半年以后复查,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癌细胞!
CAR-T国内临床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前,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年会上西安交通大学二附院与南京传奇生物联合开展了一项35名晚期复发或难治性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临床实验,所有患者都对CAR-T治疗有反应,客观响应率达到惊人的100%。让人振奋的是,有19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其中18名患者病情完全缓解,1名患者部分缓解,CAR-T治疗有效率也是100%。
CAR-T细胞治疗技术优势
治疗更精准,CAR-T 细胞就是装备了高科技装备“钢铁侠战衣”的特警,有先进的识别系统,所以能够更精准的识别癌细胞。
多靶向更精准,CAR既可以利用肿瘤蛋白质抗原,又可利用糖脂类非蛋白质抗原。就像配备了人脸识别系统与声音识别识别,系统出现识别错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杀瘤效果更持久,新一代CAR结构中加入了促进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基因序列,能保证T细胞进入体内后还可以增殖,CAR-T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功能,可以长期在体内存活。这就像是一经验丰富的特警,能够依靠装备储存的丰富大数据信息对比各种特征识别犯罪分子。
CAR-T细胞治疗适应症
但是对于那些躲在隐蔽建筑物中及高科技金融领域的犯罪分子,因为其犯罪环境隐蔽性好以及技术门槛高,即使配备了高科技武器“钢铁侠战衣”也没办法轻易识别这类犯罪分子,因此暂时还没更好的办法打击这类犯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像现在CAR-T细胞疗法面对的现状一样,对于血液性肿瘤有显著的效果,因为很多血液性肿瘤的靶点都是(CD19,CDCD30、CD33),容易识别,利于改造过的T细胞识别。但是对于实体肿瘤却没有那么好的效果了,因为靶点(Her-2、EGFR、VEGGR-2)同时也在人体脏器(心肝脾肺肾)表达,同时由于实体瘤的微环境复杂也不利于T细胞识别。
CAT-T能治愈癌症么?
由于CAR-T国外上临床也才几年左右时间,它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治疗癌症效果,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当然现阶段CAR-T也存在一些缺点,病人在接受CAR-T疗法有一个巨大的临床风险:细胞因子风暴。由于CAR-T杀癌细胞的效果很好且很快,于是瞬间在局部产生超大量的细胞因子,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反应。
CAT-T技术展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医药企业开展对CAR-T的研究,越来越多CAR-T实体瘤治疗方法的开展?;嵊懈喟┫赴械慊岜环⑾?,CAR-T细胞治疗的适用病种也会不断地扩大,所有我们有理由相信CAR-T细胞治疗能够带来更多的利好消息。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1。未经英度国际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网站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2。对于需要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文章或内容的,请及时和本网站进行联系。对于经本网站明确授权和许可使用网站文章及内容的,使用时请注明文章或内容源自英度国际;
|
癌症最偏爱这10个字!原来我们是这样把“癌细胞”养大的
癌症总是让人闻风丧胆!它是公认的三大杀手之一!一旦发展到晚期,总是难以治愈。有什么有效的预防方式呢?
一份刊登在在美国《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科学报告显示:调整饮食可降低患癌风险!癌症多半都是吃出来的!我们做了一下总结,发现癌症的发生、治愈都与下面10个字有关,你一定要注意了~
糖
超过25克很危险
瑞典科学家曾对8万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多摄入糖、甜饮料、果酱等食物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吃糖会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胰岛功能受损,成为诱发胰腺癌的潜在因素之一。
而美国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发现,典型西方饮食中,大量糖的摄入可增加患乳腺癌以及癌症向肺部转移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不超过25克。
烫
食管癌、贲门癌
65度是癌症温度
中国人尤其吃饭讲究“趁热”,但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饮品温度在65℃以上饮品(如咖啡、茶等)可能会引发食管癌。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爱喝功夫茶、生滚粥的潮汕人,爱喝大碗烫粥的太行山区居民,常饮滚烫奶茶的新疆哈萨克人,都是食管癌、胃贲门癌的高发人群。
这是因为,过热的食物会损伤食道黏膜,长期吃过烫的食物,黏膜反复受到慢性损伤,就可能引发慢性炎症,进而增大癌变的可能性。
懒
亚硝酸盐致癌
快餐吃1次,伤1次
不少人懒得做饭,喜欢吃火腿、香肠等加工食品,还有的人习惯在外就餐,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油盐摄入超标, 带来致癌风险。
把上顿饭菜热热、凑合吃掉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剩菜常有含致癌物亚硝酸盐的风险。
建议吃饭要按时、定量,吃新鲜的食物,尽量不吃剩饭剩菜。除此之外,懒得运动也会增加癌症风险。
腌
增加下腹部患癌
腌制食物不要多吃
美国癌症研究所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发表的报告显示:食用培根等加工肉制品会提高下腹部癌变(如结直肠癌)的风险。而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将会提高 18%的患下腹部癌症的风险。这些加工肉大都采用腌渍的方法制作。
很多老一辈人都喜欢腌制食品,而实际上这类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盐,会在胃内被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 具有极强的致癌性,会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器官癌变的几率升高。
当然也不用矫枉过正,偶尔吃几次还是没问题的。
咸
癌症的“亲戚”
盐似乎是最“危险”的调料,吃得太咸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的慢性损伤,日久会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导致胃癌发生。
美国一年死于癌症的人数约57.5万人,日本约36.5万人。以每10万人的癌症死亡率来计算,日本是美国的1.6倍。这其中就与日本人饮食过咸有关。
吃饭口味重的人,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维生素C能帮助阻断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熏
食道癌和胃癌
含强致癌物
夏天大家更爱吃烤串,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吃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等熏烤类食物,容易得食道癌和胃癌。
熏烤类食物在制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强致癌物苯并芘就是其中一种,它会造成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熏烤类的食物一定要少吃。
油
肠癌
好油炸出来的也不行
油炸食品属于一种高热量食品,一定要少吃,即便是“好油”炸出来的食物,也对人体有伤害。特别是反复煎炸的油,其中的致癌物更多。
《自然》杂志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肥胖、高脂肪及高热量饮食是引发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高脂饮食可驱动肠道干细胞数量激增,使之进行无限期地繁殖,并且分化成为其他类型的细胞,易于引发肠道肿瘤。
酒
饮酒需要有限度
美国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人们患胃癌的风险与饮酒量呈正相关:过量喝酒和肝癌密切相关;经常喝啤酒或其他含酒精饮料的人,结肠癌发病率高。
中国癌症基金会建议:男性饮酒每天不超过20~30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0~15克。
霉
发霉的花生最易被忽视
发霉的食物当然没有人会故意去吃。不过花生、玉米、大米、高粱等食物很容易受潮,进而被霉菌污染,有时候不易被发现,特别是夏天的凉菜,有一些发霉也是肉眼无法辨别的。
这种情况下的食物,很可能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这种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与肝癌的关系极为密切。
建议大家学会合理储存食物,防止受潮霉变。
烟
炒菜油烟最易忽视
吸烟致癌已经是世界共识。除了要戒烟外,做菜的油烟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人的菜以煎、炒、炸等高温烹调方式,但我们不知道,这种做法很容易产生大量油烟,其中夹杂着不少烷烃类物质等致癌物,以及类似于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不但影响皮肤,还会导致肺癌的可能。
大油炒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开窗、开排气扇,尽量使用无油烟的绿色环保饮食方法。
6点防癌,人人可做到!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明确表示: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能够?;と嗣遣坏冒┲?。
虽然有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一些成分,对抗癌有一定作用,但并不只是推荐任何一种具体的抗癌食物,而是建议食谱有2/3以上的食物来自于蔬菜、水果、全谷以及豆类。
01、嫩脆蔬菜多生吃
质地脆嫩可口的蔬菜不妨生吃,但一定要细细咀嚼,令抗癌物质充分释放。但吃之前一定要洗干净哦!
如果是深绿色和橙黄色蔬菜则适当加热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特别是那些质地较为结实的蔬菜,生吃时其中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难以充分释放出来。
02、蔬菜:动物性蛋白=2:1
这是美国癌症研究机构(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提出的原则,正餐食用至少三分之二的蔬菜类,而动物性蛋白最好不超过三分之一。
吃蔬菜要多吃深色蔬果,因为蔬果类含有许多抗癌营养素。
除了本身营养丰富外,它们也能帮助你维持健康的体重,而肥胖往往是许多癌症的因子。
03、多吃鸡、鱼肉
猪肉、羊肉、牛肉等“红肉”的确美味,但多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有研究显示,吃红肉多的人患肺癌风险增加了16%;过量摄入红肉会导致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22%。
04、粗粮每天都吃点
粗粮最好安排在晚餐吃。正常人吃的频率以两天一次为宜,“三高”人士可一天两次。
粗细搭配1:1:2。研究发现,饮食搭配以6分粗粮、4分细粮最适宜。从营养学上讲,与其单独吃玉米、小米、大豆,不如将它们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
肉、蛋则是粗粮的最好搭档,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
05、一口饭嚼30次
调查证明,吃饭老是囫囵吞枣的人,患胃癌的几率比较高。而多咀嚼可以减少食物对消化道的负担,降低患胃肠道癌症风险。
因此,按照一秒钟咀嚼一次来计算,一口饭最好嚼30次。
06、谨慎选用日用品
溴化阻燃剂、塑化剂、双酚A三类物质可能导致癌症,这些物质存在于一些家居用品中。
选购日常用品时,如果闻到较大异味,应果断弃用;
不用塑料袋装热食,以免有毒物质在高温下被释放;
选购家具时,尽量选亚麻、羊毛面料的产品。
本文转载自:环宇达康全球会诊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1。未经英度国际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网站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2。对于需要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文章或内容的,请及时和本网站进行联系。对于经本网站明确授权和许可使用网站文章及内容的,使用时请注明文章或内容源自英度国际;
|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1日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詹姆斯·P·艾利森(James P. Allison James P allision )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抑制免疫负调节的癌症疗法。
小编给这些为癌症治疗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点赞,T细胞抑制受体PD-1以及CTLA-4蛋白的发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格局。最近K药与O药国内的上市,也顺利然让国内的患者用上了最先进的癌症治疗药物,而这一切的功劳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功于这两位大神一般的人物。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简介
James P allision,他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裎⑸镅а垦?,后又获生命科学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获生命科学突破奖、唐奖生技医药奖、霍维茨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哈维奖、2015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P·艾利森
CTLA-4的蛋白发现
詹姆斯·P·艾利森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T细胞的发展和活动机制,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发展。艾利森在免疫细胞的分子表面发现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起到了“分子刹车”的作用,从而终止免疫反应。抑制CTLA-4分子,则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攻击肿瘤细胞?;诟没?,第一款癌症免疫药物伊匹单抗(ipilimumab,用于治疗黑色素瘤)问世。他的发现为那些最致命的癌症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本庶佑,日本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劳者。亚洲百大科学家。本庶教授因PD-1、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的有关研究举世闻名,曾获得首届唐奖生技医药奖、京都奖以及华伦·阿波特奖等重要荣誉。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 (Tasuku Honjo)
PD-1的发现
本庶佑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2013年依此开创了癌症免疫疗法,功绩名列《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他也是德国医学最高奖罗伯·柯霍奖的“科霍奖”得主。
图片来源:泛科学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1019
《O药(Oppo)正式国内开售!患者的十大问题都在这!》
《(欧狄沃)诞生记:改写癌症治疗历史的免疫疗法》
《O药(Oppo)国内价格公布,这个价格您怎么看?附中文说明书》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1。未经英度国际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网站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2。对于需要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文章或内容的,请及时和本网站进行联系。对于经本网站明确授权和许可使用网站文章及内容的,使用时请注明文章或内容源自英度国际; |
2018年9月28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连续两位艺术家于该天去世。
凌晨4时56分,臧天朔因肝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54岁。
晚上9点43分,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因肝癌不治逝世,享年66岁。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4.9岁。上海和北京的平均寿命更是超过了80岁,所以臧天朔和师胜杰都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虽然很遗憾,但逝者已逝,我们只能对说:“愿天堂没有肝癌,请安息。“
虽然平均年龄一直在增长,但患癌的风险在升高,年龄在降低也是事实。臧天朔和师胜杰的经历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要关爱自己的身体。以下不良习惯如果自己或自己家人身上有,一定要及时改正!
肥胖
肥胖的危害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了,现在认普遍都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都和肥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图片源自网络
英国医学期刊(BMJ)在线发表的最新Meta分析结果显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肥胖增加11种癌症的发生率,主要包括消化道肿瘤以及女性荷尔蒙相关的恶性肿瘤。
图片源自网络
翻看一下臧天朔老师和师胜杰老师的照片,发现这两位也是一直很圆润,可以说是从来没瘦过。
图片源自网络
▼想要改善体重超重的状况,方法只有一个▼
图片源自网络
喝酒
早在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已经宣布酒精是致癌物,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乙醇。
世界卫生组织把“饮酒”列为五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之一:
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统计显示——每30个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1个是酒精造成的
2014年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特别列出酒精增加患癌率的内容,指出因酒精致癌的比例高达3.5%,且呈现上升趋势
2015年,因酒精致癌的患者占所有癌症患者的5.5%,同时死亡人数占所有因癌症去世的患者总人数的5.8%。比例上调主要因为饮酒人数增多、饮酒量增加,特别是女性人数。
师胜杰老师的肝病可能和他爱喝酒是分不开的。这是相声界众所周知的事。您若问他的酒量有多好?据说是曲艺界里最能喝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
师胜杰老师曾经也说过自己爱喝酒是有原因的。他年轻时下乡,被分到了酒厂干活,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品酒,品尝酒有没有烧好?够不够度数。久而久之,不仅酒量练了上来,而且也深深的爱上了喝酒!
臧天朔老师身在娱乐圈,酒也是没少喝。
图片源自网络
没什么可说的,酒该戒就戒了吧。毅力不够,可以适当借助药物。
戒酒药物
双硫仑(disulfiram)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图片源自网络
抽烟
吸烟与癌症的关系已经无需证明,大约有1/3的癌症死亡直接由吸烟所致。
据统计,美国有85%~90%的肺癌与吸烟有关,而呼吸道,上消化道,口腔,鼻腔,肾与膀胱的癌症均与吸烟有密切关系。
图片源自网络
都说烟瘾好戒,心瘾难戒,戒除烟瘾还能借助一下戒烟糖,心瘾只能靠毅力。
脾气大
记得之前有一篇非?;鸬奈恼隆兜?1岁遇上癌症:别侥幸了,癌症性格真的会害死你!》对性格的问题分析的很到位。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有时候性格决定着生命本身。
有一种性格,叫癌症性格。
一点小事就焦虑,什么小事就较真,特别容易生气,特别容易暴跳如雷,经受不住打击,总感觉孤独,无助。。。
这种人的肿瘤发病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图片源自网络
过度疲劳
工作忙、生活压力大,不少人长期处在慢性疲劳状态中,先是浑身乏力,接着失眠、头疼、口腔溃疡。若疲劳状态持续的久了,很可能引发身体某些器官的癌变。
经常听见有患者说:”我劳碌了一辈子,刚要开始享福,结果就得了这么个病。“
我只能跟您说,很不幸,您上半辈子越是劳碌,下半辈子就越享不了福。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亚历山大,或为了生存,或为了理想,或为了野心,年轻人往往会过度透支自己的体力,熬夜,加班,连轴转。
其实,做成事从来靠的就不是体力,而是方法和效率,过分透支的体力只能使自己的效率越来越低。
所以多动脑,放慢工作节奏,无论如何务必保证每周最3次以上的锻炼。
臧天朔老师和师胜杰老师的离去希望可以给您敲响警钟,所以请您关注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关阅读
《这6类人最受肝癌偏爱,学会几招预防这一劫》
《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患者重磅喜讯!碧康全球首仿乐伐替尼上市!》
《仑伐替尼(乐伐替尼)国内上市!十年间唯一的肝癌一线治疗新药》
《84天治愈丙肝,市面上吉三代大盘点——消灭丙肝,春风健康在行动!》
《FDA授予免疫组合Tecentriq+贝伐单抗一线治疗肝癌突破性药物》
《Keytruda用于治疗晚期肝癌,获FDA优先审评资格》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1。未经英度国际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网站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2。对于需要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文章或内容的,请及时和本网站进行联系。对于经本网站明确授权和许可使用网站文章及内容的,使用时请注明文章或内容源自英度国际; |
李宗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不仅是马来西亚民众心中的羽坛天王,是马来西亚的骄傲。因为多番如火如荼的“林李大战”,他也收割了不少中国粉丝。
通过今年9月上映的电影《李宗伟:败者为王》也应该有不少人认识了他,这部电影是根据李宗伟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他从一个平凡的小镇青年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羽坛天王的励志故事。
电影还没下映,却猝不及防的传出李宗伟患了早期鼻咽癌,目前正在台湾接受治疗的消息。
此消息一出,众多媒体和球迷在关心李宗伟身体的同时,也都在为可能再也看不到“林李大战”感到遗憾,大家都在讨论李宗伟还能不能复出。
23日,李宗伟首次通过媒体报平安
“我很好,谢谢大家关心。等我,我会回来。”
27日,大马羽总会长拿督斯里诺萨证实,在中国台湾完成鼻咽癌治疗的大马羽球男单一哥李宗伟,已获准出院,但最快下周才可回国休养。
但小编最想说的是:
理想也好,荣誉也罢,都要为健康让路!
李宗伟如果能复出,粉丝们肯定欢欣鼓舞,但身为癌症患者家属,小编真心希望李宗伟不要被粉丝的期待,和神坛的光环所绑架,可以按照最有利于健康的做法进行选择!
恢复的希望很大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被称“广东瘤” (Canton tumor)。鼻咽癌的发病率以中国的南方较高,如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特别是广东的中部和西部的肇庆、佛山和广州地区更高。据报道,居住在广东省中部以及讲广东地方语的男性,其发病率为30/10万~50/10万。
依照最新的分期,可分为Ⅳ期,其中Ⅰ期属于早期,Ⅱ期属于中期、Ⅲ期属于中晚期,Ⅳ期为晚期。
如今,影像、放射治疗计划的发展,Ⅲ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如果发现及时,早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5%以上,哪怕是晚期鼻咽癌,治愈率也有40%左右。
李宗伟的鼻咽癌有的媒体报道是Ⅱ期,有的报道是Ⅲ期,无论是Ⅱ期还是Ⅲ期,恢复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健康最重要,复出不重要!
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残余病灶可手术切除。照射范围包括鼻咽、颅底、颈及眶部。原发灶剂量65~70Gy,继发灶50~60Gy。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鼻咽癌的治疗和恢复周期大约在1~2年,放疗的副作用会导致长期乏力,胃口不佳。在治疗后的恢复期,患者生活几乎不受影响,但如果要进行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恐怕体力远远是跟不上的。而且过度劳累也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李宗伟已经36岁了,职业运动员本就十分不易,还记得当年央视公布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贾宗洋双腿的X光片。22颗钢钉??!
李宗伟虽然说不至于如此,但身上大伤小伤恐怕也不在少数,他为体坛,为粉丝做出的贡献已经够了,事到如今,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千万不要因为粉丝的期望和国家的荣誉,过早的投入到过度劳累的工作中。步上小编曾经很喜欢的这位歌手的后尘。
为什么最不缺运动的运动员也会患癌?
很多媒体说李宗伟是因为爱吃腌制食品,所以得了鼻咽癌。具体是不是真的小编不得而知,但腌制食品的确是造成鼻咽癌的病因之一。
目前为止较为肯定的导致鼻咽癌的因素包括:
1. EB病毒的感染有关
EB病毒感染在鼻咽癌发病中已取得重要进展。临床中EB病毒在鼻咽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起到重要作用。
2. 化学致癌物亚硝胺有关
咸鱼、腌肉、腌菜这类食物含较高的亚硝胺盐,尤其是一种称之为二亚硝基哌嗪的物质含量特别高,均被认为与鼻咽发病关系密切。
3. 与种族与家族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曾有报道,有一家族三代人中竟有10人患有癌症,其中9人为鼻咽癌。这种就是典型的遗传因素了。
鼻咽癌症状:莫名鼻出血、耳鸣需警惕
1、原发癌
?。?)涕血和鼻出血
病灶位于鼻咽顶后壁者,用力向后吸鼻腔或鼻咽部分泌物时,轻者可引起涕血(即后吸鼻时“痰”中带血),重者可致鼻出血。肿瘤表面呈溃疡或菜花型者此症状常见,而黏膜下型者则涕血少见。
?。?)耳部症状
肿瘤在咽隐窝或咽鼓管圆枕区,由于肿瘤浸润,压迫咽鼓管咽口,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和体征:耳鸣、听力下降等、临床上不少鼻咽癌患者即是因耳部症状就诊而被发现的。
?。?)鼻部症状
原发癌浸润至后鼻孔区可致机械性堵塞,位于鼻咽顶前壁的肿瘤更易引发鼻塞。初发症状中鼻塞占15.9%,确诊时则为48.0%。
?。?)头痛
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多表现为单侧持续性疼痛,部位多在颞、顶部。
?。?)眼部症状
鼻咽癌侵犯眼眶或与眼球相关的神经时虽然已属晚期,但仍有部分患者以此症状就诊。
鼻咽癌侵犯眼部常引起以下症状和体征:视力障碍(可失明),视野缺损,复视,眼球突出及活动受限,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眼底检查视神经萎缩与水肿均可见到。
?。?)脑神经损害症状
鼻咽癌在向周围浸润的过程中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受累较多,嗅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则甚少受累。
?。?)颈淋巴结转移
颈部肿大之淋巴结无痛、质硬,早期可活动,晚期与皮肤或深层组织粘连而固定。
?。?)远处转移
个别病例以远处转移为主诉而就诊。
?。?)恶病质
可因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也有因突然大出血而死亡者。
2、鼻咽癌合并皮肌炎
皮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与皮肌炎的关系尚未明确,但皮肌炎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至少高于正常人5倍。故对皮肌炎患者,须进行仔细的全身检查,以求发现隐藏的恶性肿瘤。
3、隐性鼻咽癌
颈部肿大淋巴结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转移癌,但对各可疑部位多次检查或活检仍未能发现原发癌病灶,称为头颈部的隐性癌(原发灶位于胸、腹或盆腔者不属于此类)。
鼻咽癌如何诊断?
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升高最显著
对于鼻咽癌,早诊早治极为重要,包括以下检查手段:
1、实验室检查
鼻咽癌患者血清中以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VCA-IgA抗体)升高最为显著。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是免疫酶法。
肿瘤标志物特别是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CYFRA21-1)等均有助于诊断及随访。
2、其他辅助检查
?。?)五官检查;
?。?)颈部触诊;
?。?)脑神经检查;
?。?)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
?。?)彩超检查。
相关阅读:《27岁金宇彬罹癌!鼻咽癌风险、症状、诊断、治疗有哪些?》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1。未经英度国际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网站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2。对于需要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文章或内容的,请及时和本网站进行联系。对于经本网站明确授权和许可使用网站文章及内容的,使用时请注明文章或内容源自英度国际; |
继今年6月获批之后,欧狄沃(通用名: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海外商品名:OPDIVO,海外通用名:nivolumab)已于近日正式上市。这意味着广大肺癌患者已经能在家门口用上这款中国大陆地区首个且目前唯一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肺癌治疗的PD-1抑制剂了!毫无疑问,癌症治疗进入免疫疗法时代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今日,药明康德团队也将与各位读者一道,回顾这款新药的不凡研发历史。
相关阅读
《欧狄沃(OPDIVO)国内正式开售,PD-1可购买药店汇总!》
《O药(OPDIVO)正式国内开售!患者的十大问题都在这!》
图片来源:百时美施贵宝中国
免疫系统与癌症
用免疫系统对抗疾病,至少有了300年的历史。据记载,在1718年,一名英国外交官的夫人在伊斯坦布尔观察到,“人痘接种”在当地非常流行。这是指将天花患者的痘疤磨成粉末,或是直接从患者身上获取脓汁,让其接触正常人。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但他们知道,这样做能将天花高达30%的致死率降到1%-2%。
▲“疫苗之父”爱德华·詹纳(图片来源:See page for author [CC BY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不久后,人类在天花的预防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1796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用实验证明,牛痘能让人类对天花产生免疫力——23名接种了牛痘的个体,哪怕再接受风险较高的人痘接种,都不会出现系统性的症状。詹纳本人因此被誉为“疫苗之父”,他的发现更是启发了后人对免疫能力的研究——1882年,埃黎耶·梅契尼可夫(Ilya Mechnikov)基于对吞噬作用的观察,提出了首个关于免疫的完整理论;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则发展了关于细菌致病的相应理论,也为人类带来了狂犬病疫苗和炭疽病疫苗。
些天才凭借免疫学研究在全球获得了显赫声名,相比之下,威廉·科莱(William Coley)医生的名气就要小得多。但在当时的肿瘤治疗领域,许多人都听说过他的激进疗法。在对大量癌症病例进行分析后,科莱医生发现与恶性肿瘤相伴的感染,看似能带来病情的缓解。其中,由链球菌引起的丹毒症状,与软组织肉瘤的缓解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关联。于是,他决定给癌症患者注射细菌或细菌产物,缓解他们的病情。
▲现代不少科学家认为威廉·科莱医生是免疫疗法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图片来源:See page for author [CC BY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1891年,科莱医生在一名病情已无法通过手术控制的癌症患者身上,注射了链球菌。如他想象中的一样,患者的肿瘤尺寸变小了。于是在接下来40年的行医生涯中,他为超过1000名癌症患者进行了相近的治疗,并声称在骨瘤和软组织肉瘤上取得了杰出的疗效。
但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一方面,部分注射了细菌或其产物的患者死于败血症;另一方面,许多医生也不相信简单的细菌产物能在癌症治疗上有什么效果。尽管科莱医生最终被誉为“免疫疗法之父”,但在当时,人们管他的疗法叫做“科莱毒素”。随着放疗与化疗的发展,科莱医生的疗法逐渐被人遗忘。癌症与免疫系统的第一次交锋,就这样草草收场。
PD-1:一个幸运的发现
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最初往往来自于幸运的发现。就拿牛痘疫苗来说,现在我们知道,活性得到削减的病原体是疫苗研发的良好出发点,而詹纳当年用来接种的病原体,其活性已经得到了天然的“减活”,是一个极为幸运的事件。在上世纪90年代,另一个偶然的发现,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庶佑教授的课题组找到了PD-1(图片来源:By 大臣官房人事課 (平成25年度 文化勲章受章者:文部科学省) [CC BY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当时的日本是全世界的免疫学研究重镇之一,不少日本科学家发现了全新的细胞因子,鉴定出了它们的相关受体,并阐明了其信号通路,为免疫学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京都大学的本庶佑教授就是诸多免疫学专家之一。他的课题组探明了IL-4与IL-5的cDNA序列,并发现了在抗体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AID酶。在20多年前,他的课题组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上。
一位叫做石田靖雄的研究生接过了这个项目。他们获得了两种在特殊条件下,会发生程序性死亡的细胞系(LyD9,一种造血祖细胞;2B4.11,一种T细胞杂交瘤细胞),并做出了合理的假设:在细胞启动程序性死亡的步骤,就会启动相应的RNA与蛋白合成。如果能找到这些RNA或蛋白质,也许就能发现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基因。顺着这个思路,研究人员们筛选出了一系列可能参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cDNA,其中的第一个基因被命名为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研究人员们随后做了一系列的分析,确认了PD-1基因的表达模式。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在论文中指出“PD-1基因的激活,可能参与到了经典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由于PD-1在癌症免疫疗法中的重要地位,这篇论文至今已被引用超过1600次。但在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发现的巨大临床潜力。
PD-1,免疫系统,癌症
人类将PD-1与免疫系统挂起钩来,还是几年后的事。在1999年,本庶佑教授的课题组决定在小鼠中敲除PD-1基因,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功能。有趣的是,缺乏PD-1的小鼠,有一半出现了红斑狼疮般的症状,这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人员们据此推断,这些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得到了异常激活。也就是说,PD-1在小鼠体内,起到了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
在与本庶佑教授的合作之下,Arlene Sharpe教授与Gordon Freeman教授随后找到了PD-1的两个配体PD-L1与PD-L2,并阐明了PD-1参与的信号通路。研究表明,PD-1的确能抑制T细胞的功能,这也证实了本庶佑教授课题组的猜测。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们在一篇《Nature Immunology》的论文中指出,“在许多肿瘤细胞系中,PD-L1与PD-L2的mRNA水平都有所上调”,暗示了这条通路与癌症有着关联。
▲在免疫疗法问世的道路上,做出了重要科学发现的陈列平教授(图片来源:耶鲁大学官方网站)
而说到PD-1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就不得不提陈列平教授的名字。1999年,他在梅奥诊所的课题组率先发现了PD-L1(当时被称为B7-H1)。随后,他的团队用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PD-L1对肿瘤的生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2年的一篇《Nature Medicine》论文里,他们又发现,黑色素瘤与肺癌等肿瘤组织上表达有PD-L1,且能够促进肿瘤特异T细胞的凋亡,让它们无法对癌细胞展开攻击。在一项关键的实验里,研究人员们还在培养皿中表明,靶向PD-L1的抗体,能逆转T细胞的这种凋亡!陈列平教授课题组在论文的摘要中富有前瞻性地写道,“这些发现可能带来基于T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
癌症免疫疗法
事实上,这并不是人类首次想到通过免疫系统治疗癌症。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Frank Macfarlane Burnet博士就提出了癌症免疫监控的理论——据估计,每天人体内都会产生至多3000个癌细胞,而正是我们的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杀伤作用,才能预防它们形成肿瘤。
这个理论听上去很吸引人,但鲜有人能对它进行证实。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丝毫不令人惊讶。当时,常规的免疫疗法专注于肿瘤特异的抗原。一些科学家相信,一旦免疫系统接触到这些抗原,就会像汽车踩下油门一般,引擎高速运转,对肿瘤产生免疫杀伤。但就如许多人指出的那样,肿瘤患者体内早就产生了无数肿瘤特异的抗原,但理应早就把油门踩到最大的免疫系统,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要让免疫系统成功生效,还需要移除掉它的“刹车”。
▲James Allison教授做出的发现,最终带来了突破性的免疫疗法Yervoy(图片来源:By Gerbil [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from Wikimedia Commons)
1996年,德克萨斯大学的James Allison教授在癌症免疫疗法领域做出了突破。他的团队发现,CTLA-4蛋白正是免疫系统的刹车之一。而抑制CTLA-4的功能,果然能起到对抗肿瘤的效果——在小鼠体内,研究人员注射了抑制CTLA-4的抗体,并发现小鼠身上的肿瘤迅速缩小。更可喜的是,这些小鼠似乎对肿瘤产生了免疫力,新植入的癌细胞无法在它们身上顺利生根。这项突破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图片来源:《科学》
本庶佑教授等学者很快就意识到,PD-1可能也是一个类似的“免疫刹车”,陈列平教授的发现更是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2002年,京都大学的本庶佑教授与湊长博教授合作阐明,在小鼠体内抑制PD-1通路可以极大地增强它们对肿瘤的抵抗力。在PD-L1抗体的作用下,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得到了显著的抑制。而在缺乏PD-1的小鼠体内,黑色素瘤细胞更是被彻底压制。“这些结果表明……抑制PD-1与PD-L1的结合,有希望带来针对特定肿瘤的免疫疗法。”研究人员们在论文摘要中写道。
本庶佑教授知道,是时候把这项研究转化为治疗患者的新药了。
穿越死亡谷
科学转化从来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本庶佑教授迈出的第一步就遇到了挫折。如同许多专注于科研的机构一样,京都大学在专利申请上并没有许多经验,无法为他提供协助。为此,本庶佑教授不得不依靠自己在业界的人脉,与小野药品(Ono Pharmaceutical)合作,申请到了PD-1免疫疗法的临时专利。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医药公司就愿意协助开发这款免疫疗法。尽管本庶佑教授信心满满,但却在医药界四处碰壁。当时,不少试图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包括与他合作申请专利的小野药品在内,本庶佑教授接触的所有日本公司都对这个想法表示怀疑,不愿承接研发项目。无奈之下,本庶佑教授只能将目光投向海外。
有趣的是,相隔一个太平洋的Medarex公司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部位于普林斯顿的Medarex拥有业内先进的全人源抗体开发平台,正在寻找富有潜力的研发项目。1999年,这家公司曾与James Allison教授达成合作,开发针对CTLA-4的抗体药物(这款名为ipilimumab的抗体于2011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Yervoy,目前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
Medarex的看好,也终于让小野药品下定决定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2005年,这两家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推进这款免疫疗法的临床研发。
2009年,全球知名药企百时美施贵宝(BMS)顺利收购Medarex。在这项眼光独到的收购之下,以BMS-936558(后被称为nivolumab)之名,这项免疫疗法的研发得到质的飞越。
201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在一项1期临床试验中,296名罹患不同类型肿瘤的患者接受了nivolumab的治疗,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在多种不同的肿瘤类型中,这款免疫疗法都能起效。在该研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缓解率为18%,而这一数字在黑色素瘤患者与肾癌患者中,分别是28%与27%。更关键的是,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疗效还很持久,部分患者缓解持续达1年以上?!缎掠⒏窭家窖г又尽分赋?,这是过去30多年来免疫疗法交出的最好成绩。次年,《科学》杂志将癌症免疫疗法列为“年度科学突破”。
▲癌症免疫疗法被评为2013年“年度科学突破”(图片来源:Jennifer Couzin-Frankel, (2013) Cancer Immunotherap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342.6165.1432)
Nivolumab(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即欧狄沃)之后的研发进程,也没有让等待这款创新疗法的患者们失望。2014年7月4日,这款新药在日本率先获批上市,使其成为了全球首个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PD-1抑制剂。如今,它已在全球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为大量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上,全球多个临床试验中取得的真实世界数据证实了其在不同国家患者中,具有一致的疗效与安全性。而在长期的随访中,经过欧狄沃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16%,明显优于不到5%的过往数据。
加速来到患者身边
在政府诸多利国利民的改革新政下,创新药物审评审批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海外新药来到患者身边的速度也在近年得到显著提升。2017年12月,《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出炉,在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能取得明显临床优势的创新药品有望获得优先审评审批。欧狄沃从这些激励创新的政策中获益良多。
作为在中国大陆启动的首个PD-1抑制剂关键3期临床试验,CheckMate-078所招募的患者90%来自这一地区。预设的中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欧狄沃生存获益显著,与化疗相比,欧狄沃可降低死亡风险32%;且无论PD-L1表达与否,所有鳞癌以及非鳞癌患者均能有生存获益。这也让欧狄沃成为了首个经过3期临床试验证实,能为中国大陆地区经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的PD-1抑制剂。
这些数据与国际大型临床试验取得的成果一致,证实了欧狄沃在东西方人群中无显著差异。也是出于优异的中期分析结果,该研究在去年11月被数据监察委员会提前终止,并获得中国国家药品审评中心授予的优先审评资格。今年6月15日,欧狄沃成为了在中国大陆地区首个获批的癌症免疫疗法,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肺癌治疗的PD-1抑制剂。这距离百时美施贵宝在2017年11月为其递交的上市申请,仅过了半年多的时间。
▲吴一龙教授是2017第十一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得主(相关阅读:
杰出成就奖 | 吴一龙:世界“肺癌克星”中的首张华人面孔)
值得一提的是,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癌症死因之首。CheckMate-078的首要研究者吴一龙教授指出,在获批之后,“欧狄沃将为医生及中国经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并让部分患者实现长期生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我们相信,在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上的获批,只是欧狄沃造福广大中国患者的开端。
同样是肺癌,今年8月17日,在美国FDA的批准下,这款重磅免疫疗法成为了近20年来首个问世的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
《等了20年!FDA批准小细胞肺癌新药—OPDIVO(欧狄沃)》
在肺癌之外,肝癌与胃癌分居中国癌症死亡原因的二、三位。目前,欧狄沃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治疗肝癌与胃癌,但全球多项临床试验显示,这款重磅疗法同样有希望给罹患这两种癌症的患者带来福音。
肝癌方面,nivolumab于2017年9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之前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肝癌治疗中,唯一获批的免疫肿瘤治疗药物。支持其获批的CheckMate-040研究显示在之前已接受过索拉非尼的患者中,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达15.6个月,其中疾病稳定(SD)患者中位OS可以达到16.7个月。在取得病情缓解(CR或PR)的患者中,其中位OS更长,至今仍未达到,长期获益明显。在缓解持续时间(DOR)方面,治疗组的数据能够达到19个月,获益同样明显。而在未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中,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更长,达到了28.6个月?;航獬中奔銬OR为17个月。
在胃癌方面,nivolumab也同样彰显出了积极疗效。ATTRACTION-2临床3期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nivolumab使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了37%。此外,nivolumab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1%,缓解持续时间(DOR)为9.5个月。值得一提的是,nivolumab的3-4级不良反应仅为10%,而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所致的停药率仅为3%,与安慰剂组的2%相似。在日本等多个东亚国家与地区,nivolumab已获批治疗不可切除的晚期或复发性胃癌。
纵观全球,目前,欧狄沃已获批17个适应症,涉及9个瘤种。其与伊匹木单抗注射液(海外商品名Yervoy)构成的组合是全球首个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免疫肿瘤药物联合疗法,已在美国获批治疗黑色素瘤、结直肠癌、以及肾癌。诸多纪录之下,大量中国患者的未来可期。
从1992年药物靶点的偶然发现起步,到2014年创新药的首度全球获批,再到2018年造福广大中国患者,这款突破性免疫疗法已经走过了26年的漫长道路。在这里,我们向基础科学家、新药研发人员、以及医药监管部门致以崇高敬意。正是你们的努力、坚守、与创新,才让诸多中国癌症患者迎来了改写生命的全新机遇。
相关阅读
《O药(OPDIVO)国内价格公布,这个价格您怎么看?附官方中文说明书下载》
《PD-1免疫联合疗法获批上市,治疗获新突破9%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在研PD-1药品治疗多种实体瘤效果良好,部分胃癌和膀胱癌完全缓解》
《革命性新药NKTR-214;联合PD-1治疗实体瘤72﹪肿瘤缩小》
《国内首个PD-1获批上市,非小细胞肺癌及多个种类癌症患者或将获益》
参考资料:
[1] Drug Helps Defense System Fight Cancer, Retrieved August 25, 2018,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12/06/02/business/drug-helps-immune-system-fight-cancer.html
[2] W Decker et al., (2017), Cancer Immunotherap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a Clinical Revolution and Emerging Preclinical Animal Model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DOI: 10.3389/fimmu.2017.00829
[3] Variolation, Retrieved August 25, 2018,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riolation
[4] E McCarthy, The Toxins of William B. Coley and the Treatment of Bone and Soft-Tissue Sarcomas, The Iowa Orthopedic Journal, 2006; 26: 154–158.
[5] A Kumanogoh et al., (2010), The study of cytokines by Japanese researcher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93/intimm/dxq022
[6] T Okazaki et al., (2007), PD-1 and PD-1 ligands: from discovery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93/intimm/dxm057
[7] Y Ishida et al., (1992), Induced expression of PD-1, a novel member of the immunoglobulin gene superfamily, upon programmed cell death, EMBO Journal, vol. 11 pg. 3887
[8] CRI Names Winners of Top Scientific Prize, Retrieved August 26, 2018, from https://www.cancerresearch.org/blog/september-2014/cri-names-winners-of-top-scientific-prize
[9] T Okazaki et al., (2007), PD-1 and PD-1 ligands: from discovery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19(7):813-824.
[10] H Dong et al., (1999), B7-H1, a third member of the B7 family, co-stimulates T-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terleukin-10 secretion. Nature Medicine. 5(12) 1365-1369.
[11] H Dong et al., (2002), Tumor-associated B7-H1 promotes T-cell apoptosis: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immune evasion. Nature Medicine. 8(8):793-799.
[12] D Leach et al., (1996), Enhancement of antitumor immunity by ctla-4 blockade, Science, Mar 22;271(5256):1734-6.
[13] Y Iwai et al., (2002), Involvement of PD-L1 on tumor cells in the escape from host immune system and tumor immunotherapy by PD-L1 blockade, PNAS, DOI: https://doi.org/10.1073/pnas.192461099
[14] Five-year follow-upfrom the CA209-003 study of nivol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ng-term survivors. 2017 AACR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CT077. Presented April 3, 2017.
[15] Wu YL, Lu S, Cheng Y, et al. AACR 2018; Abstract CT114.
[16] El-Khoueiry AB, Sangro B, Yau T, et al.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eckMate 040): an open-label, non-comparative, phase 1/2 dose 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trial[J]. Lancet, 2017. Jun 24;389(10088):2492-2502
[17] Kang YK, Boku N, Satoh T, Ryu MH, et al.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refractory to, or intolerant of, at least two previous chemotherapy regimens (ONO-4538-12, ATTRACTION-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7 Dec 2; 390(10111): 2461-2471.
本文经“药明康德”授权转载。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1。未经英度国际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网站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2。对于需要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文章或内容的,请及时和本网站进行联系。对于经本网站明确授权和许可使用网站文章及内容的,使用时请注明文章或内容源自英度国际; |
2018年最新肿瘤基因检测市场研究报告来源: 鲸准研究院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基因检测行业自 2015 年迎来高峰,随即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基因检测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宽。目前华大基因、贝瑞基因依靠无创产前筛查等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已于 2017 年相继上市并成为该细分领域头部公司。但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市场格局仍未稳定。
全国每年约 400 万肿瘤新增病例,根据疾病复杂程度、患者需求程度等综合因素,肿瘤基因检测市场前景和潜在市场规模,比无创产前筛查(下称 NIPT)市场更大??梢栽ぜ?,该领域可诞生更多头部公司,市场竞争也很激烈。
参考 NIPT 市场从无序走向规范的发展轨迹,在接下来一到两年时间里,随着 PD-1 等肿瘤创新药物上市,及用于肿瘤诊断的 NGS 高通量试剂盒产品获批,肿瘤基因检测市场将迎来洗牌,市场进入壁垒也将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拟在本报告中讨论如下问题:
- 目前肿瘤基因检测市场主要有哪些竞争主体?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市场位置?
- 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企业能凭借核心竞争力占据市场头部位置?
- 目前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在市场逐渐洗牌过程中,哪些商业模式有望产生盈利?
- 未来肿瘤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趋势是什么?除伴随诊断市场进一步扩大外,肿瘤早筛的发展机会将在何时到来?
01. 技术简介
与基因检测行业整体的技术基础类似,肿瘤基因检测发展有赖于二代测序技术等检测技术的推广。同时以 ctDNA 检测为代表的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的进步,为基因检测在肿瘤临床诊断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1 基因检测技术
基础技术分类:基因检测泛指通过对体液、组织、细胞或细胞分泌物中的染色体,DNA 或者 RNA 分子进行检测的一系列技术。其中以核酸扩增为基础的 PCR 技术、以荧光杂交检测为基础的 FISH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共同构成了基因检测技术的基础。1990 年开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引领了测序技术的普及和进步,到 2014、2015 年左右,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简称 NGS)使得基因测序成本快速下降,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 1000 美元左,基因检测在肿瘤临床检测的应用前景逐渐明朗。
按检测对象分类:目前按照检测具体对象和目来分类的话,多数公司提供的基因检测服务可分为 DNA测序和 RNA测序。其中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RNA 可实现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上的表达。相对成熟的与肿瘤疾病相关的基因检测包括, 检测 DNA 分子基因突变、插入、缺失、融合和拷贝数变化等情况。此外,DNA 甲基化也是许多公司的技术研发方向之一。DNA 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的关闭和失活,特定基因和位点的甲基化变化,已被证明与一些肿瘤的发生相关,理论上可用于肿瘤早筛及诊断,但这种检测方法尚在开发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1.2 液体活检技术
按检测对象分类:肿瘤液体活检泛指通过检测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体液中的 DNA 或 RNA,来为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信息。肿瘤液体活检按检测对象,可分为循环肿瘤细胞(简称 CTC)检测、循环肿瘤 DNA(简称 ctDNA)检测和外泌体检测。
ctDNA 是游离在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 DNA 碎片,通过检测和收集这些碎片的信息,可在肿瘤还未生长到可被观测到的程度时,更早检测到肿瘤的发生。该技术目前研发成熟度较高,应用范围最广,主要用于监测人体内肿瘤疾病演化情况。CTC 是肿瘤组织释放到血液中的活细胞,能提供更完整的肿瘤细胞基因组信息,但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有待突破性进展。外泌体则可提供更多 RNA、蛋白质方面信息,也待进一步研究。
优势和局限性:经典肿瘤诊断技术包括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测等。这些检测技术对早期、无法观测到的肿瘤没有识别力。同时手术活检、穿刺活检等组织活检方式,为侵入式操作,其对病人体质要求较高,一些病人甚至无法做手术活检。而研究表明,在影像检验显示出明显的肿瘤发病迹象前,早期患者血液中可能已经出现 CTC 和 ctDNA。
因此与经典肿瘤诊断技术相比,肿瘤液体活检一方面可更早期地检测到肿瘤的存在。另一方面,其只需抽取患者少量血液或者提取体液、分泌物等,减少了患者取样痛苦,支持多次取样,更便于动态监测患者病情。但该类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其检测精准度受限于肿瘤类型和肿瘤发生的部位。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肿瘤都能通过液体活检准确检测到,其检测方法仍然需逐步完善。
02. 应用场景
基因检测在肿瘤领域的应用,理论上可贯穿肿瘤疾病周期全流程,包括风险预测、早期筛查、分子分型、用药指导、预后监测等环节。目前落地最快的主要是肿瘤分子分型、用药指导和预后监测。尤其在靶向药用药指导领域,基因检测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全球范围内上市的肿瘤靶向药约有上百种,中国上市的仅有 20 多种,集中于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卵巢癌和前列腺癌重磅靶向药则在最近一年获批。此外还有许多肿瘤靶向药正处于研发、申请上市过程中,未来基因检测在部分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或有望成为常规性检测项目。
03 市场现状及竞争分析
3.1 市场规模
全国每年新增肿瘤病例约 400 万,再加上部分肿瘤患者可能复发,其绝对数量恐更为庞大,可见肿瘤基因检测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国内现上市的肿瘤靶向药数量有限,加之基因检测行业整体正处于起步阶段,肿瘤基因检测市场潜力还远未释放。仅从燃石医学 2017 年自主统计的医院终端肿瘤基因检测服务情况看,其 2017 年收入约为 2 亿元,占市场份额约 20%-25%,可推算去年基于 NGS 技术的肿瘤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保守估计不到 10 亿元。这与基因检测在肿瘤用药指导方面的市场容量“天花板”相距甚远。
在美国,靶向药在肿瘤患者用药结构中占比超过 50%,而中国目前约为 10%-20%??悸堑浇侥曛琢龌蚣觳馐谐〕时端僭龀?,及 CFDA 药品审批制度改革等积极因素,预计未来能从基因检测用药指导获益的肿瘤患者约 30% 左右,即每年检测超过 100 万人次。由于肿瘤患者常见耐药和复发情况,假设患者每年作两次基因检测,市场上肿瘤基因检测产品价格大概在 7000 元 -20000 元之间,均价 10000 元,则未来肿瘤基因检测在用药指导方面的潜在市场规??纱?100 亿元。
至于市场潜力何时能充分释放,目前来看短期时间内很难实现。仅从 BBCResearch 的统计结果看,2017 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为 79 亿美元,预计 2018 年可达 11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30%。尽管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国内实际进口的全部抗癌药将实现零关税,可带动包括肿瘤靶向药在内的抗癌药物销量增长,但基于 NGS 技术的肿瘤基因检测市场要达到百亿规模,可能还需五年以上时间。
3.2 市场竞争要素
肿瘤基因检测是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方向之一,和已经成熟的无创产前筛查市场类似,其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技术、资源、渠道和合规性展开。但具体到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由于肿瘤疾病较为复杂、种类繁多,其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市场进入壁垒更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会被逐渐淘汰。
3.2.1 技术层面: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中,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及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对检测结果准确性及临床的指导价值具有决定性影响。其中涉及 ctDNA 提取、富集,测序文库构建、目标区域捕获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不同技术要求和门槛。而且肿瘤基因检测和液体活检技术更新速度也较快,跟不上最新趋势的公司很容易被淘汰。比如当下正热的 PD-1/L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要求评估患者肿瘤突变负荷(简称 TMB)、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简称 MSI-H)等一系列情况,这对检测技术的要求远超过普通的肿瘤靶向药。
3.2.2 资源和渠道:除了技术过硬,科研资源的积累及临床渠道的推广,也是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截至 2018 年 4 月底,全国公立医院共 12596 个,三级医院 2267 家。肿瘤疾病诊疗较为集中的医院约 100 多家,如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 301 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其吸纳了国内大部分肿瘤患者。而这些医院是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公司,需重点争取的科研合作对象及临床推广渠道。
因此在产品设计、服务流程中,各市场竞争主体须充分理解医院、医生的科研需求和临床需求。比如缩短检测报告周期,注重基因检测数据与临床表型的结合,甚至包括提高检测报告的可读性、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方式等一系列细节问题。未来随着分级诊疗、医联体等政策推进,一些客流量较大的地方三甲医院,也有意愿开展肿瘤基因检测服务,但不具备相应服务能力,其有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的又一重要阵地。而目前已有公司试图与地方三甲医院共建分子诊断中心,以此为平台推广肿瘤基因检测服务和产品。
3.2.3 合规性:合规性是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的另一核心竞争要素。目前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监管主要涉及的部门为卫生部门和食药监部门。早在 2015 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便印发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并陆续公布了入选肿瘤 NGS 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单位的名单。而基于 NGS 技术的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则向来属于医疗器械,经食药监部门审批方可上市。尤其后者直接决定了企业产品,能否获得政府背书、进入规模较大的医院内市场,否则若只采取 LDT 模式,其增长空间有限。
3.3 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大体可将其主要的市场竞争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立时间较早的、相对“老牌”的基因检测公司,包括华大基因、贝瑞基因、迪安诊断、达安基因等。其中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于 2017 年凭借 NIPT 业务上市,前者基因检测样本量较大,后者与国家肝癌中心合作发起了肝癌早筛项目,拟在肿瘤早筛方向发力。而博奥生物、达安基因、诺禾致源等普遍成立于 2000 年或 2010 年左右的公司,大多曾以生物芯片、PCR 技术或科研服务为主营业务,其在肿瘤基因检测临床应用领域竞争优势不明显。
第二类市场竞争主体,大多于基因检测发展高峰期 2015 年前后成立,成立初期便专注于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少数公司成立于 2010 年前,但也以肿瘤基因检测为主营业务。这些公司因业务方向相对聚焦,具有技术和专业优势。尤其借助风险投资的热潮,许多创业公司初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肿瘤基因检测技术研发和样本积累。但经过近三年的市场竞争,大批公司被淘汰,少数公司仍具竞争力。
其中,分别于 2014 年成立的燃石医学,和最早于 2008 年在加拿大多伦多成立的世和基因,暂时处于市场领先位置。从营业收入和市场占有率看,燃石医学和世和基因医院终端服务收入,在以 NGS 为主的肿瘤基因检测市场排名靠前。二者旗下 NGS 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产品,也已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获得审批上市。
其余专注肿瘤基因检测的公司中,臻和科技、吉因加、泛生子基因等创业公司发展速度较快,凭借科研合作或销售推广,快速积累了大量样本数据,渠道遍布大城市三甲医院。而鹍远基因、思路迪、至本医疗、海普洛斯等公司,也因商业模式独特、技术实力较强或大科学家坐阵等因素,受到资本市场关注。
但总体看来,肿瘤基因检测市场格局仍未稳定,绝大多数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于用药指导,该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还不明显。预计随着 NGS 肿瘤基因检测高通量试剂盒陆续获批,及更多靶向药包括 PD-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上市,该领域市场竞争格局将更为清晰,企业竞争也将走向差异化。
3.4 业务模式特点
LDT 模式:目前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检测机构只需通过相应实验室资质认证,即可使用 PCR、FISH 等技术出具检验报告,或将获得批准的 PCR 试剂盒推广至医院。但 NGS 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还处于试点阶段,只有试点单位才能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且 CFDA 至今还未批准用于肿瘤诊断的 NGS 高通量试剂盒上市。因此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以 NGS 技术平台为主的公司主要使用第三方外检(LDT)模式,通过与临床医生科研合作、出具建议性报告,或与试点医院成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协助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参与肿瘤患者诊疗。该模式要求企业与临床医生保持密切联系,推广方式类似医药代表,对企业渠道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IVD 产品模式: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CFDA 会陆续批准用于肿瘤诊断的 NGS 试剂盒产品上市,届时 IVD(体外诊断)产品模式或将成为更多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的选择。目前看来,这些试剂盒产品大多针对某几个特定基因,属小 Pannel 基因检测范畴,适合在医院病理科推广,促使其成为医院内部即可开展的常规检测项目。该模式优势在于,企业产品一旦进入医院采购名单,将显著提升企业收入,但前提是医院需具有相应的检测设备。
由于 PCR 技术起步较早、成本相对 NGS 更低,基于 PCR 技术的检测试剂盒产品,目前是基因检测 IVD 产品的主流,。但未来随着 NGS 测序成本进一步降低,加之 NGS 技术能检测更多基因,用于肿瘤诊断的 NGS 检测试剂盒,也有望占据大部分院内市场。而 LDT 模式,则在覆盖上百个位点的大 Pannel 基因检测服务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04 代表性公司分析
4.1 燃石医学:立足医疗行业特性,较早布局 IVD 试剂产品
Ø成立时间:2014 年 3 月。
Ø融资情况:2016 年下半年,获红杉资本、济峰资本、招银国际、联想之星 B 轮融资 3 亿元;2015 年获济峰资本、红杉资本、联想之星 A + 轮融资 1.5 亿元;2014 年获北极光创投、联想之星 A 轮融资 4000 万元。
Ø团队构成:CEO 汉雨生,曾任 BioTek Instrument 中国区总经理、北极光创投投资经理;COO 揣少坤,拥有生物信息学与转化医学领域 13 年的资历;CMO 刘颢,曾于诺华、辉瑞主持新药研发。团队成员约 450 人,研发部、医学部、生物信息分析部、市场部占比较大。
Ø主要产品或服务:1. 根据癌种、基因型等提供 30 余种基因检测服务,如 520 基因大 Panel 检测、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肺癌相关 168 基因检测、肠癌、淋巴瘤等专业基因检测等。
2. 旗下 IVD 产品人 EGFR/ALK/BRAF/KRAS 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杂交捕获测序法),于 2016 年获得 CFDA 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预计今年八、九月获批。
Ø发展模式:1. 从学术、品牌、市场等多方面发力,使产品、服务质量获学术界、临床医生认可,并根据临床需求调整产品、服务设计思路;
2. 立足于合规性,率先申请 IVD 产品创新通道,侧重生物信息分析自动化,以占据国内市场、证明产品质量。
Ø战略方向:1. 基于基因检测必将走向院内模式、走向合规性的趋势判断,拟通过试剂盒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等建立企业护城河。
2. 参与国内企业药物研发,但仍将临床市场作为业务核心,布局在肿瘤诊疗较为集中的医院,以提高用药指导服务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市场渗透率;同时将肿瘤早筛作为技术研发重点。
Ø市场推广:1. 服务网络覆盖近 400 家医院,根据医院体量、肿瘤疾病诊疗量确定市场推广重点;
2. 推广肿瘤用药指导服务的同时,附赠患者预后监测服务,获得持续的样本追踪数据,用于技术研发;
3. 与阿斯利康等肿瘤靶向药生产企业合作,推广药品伴随诊断服务。
Ø关键数据:截至目前,累计服务患者超过 7 万例,早筛研发样本 1000 例;在《Annals of Oncology》等学术期刊与合作医院、医生联合发表近 30 篇 SCI 文章,平均影响因子约 6.4,其中近一半影响因子大于 10;与医院、医生合作的科研项目达 180 个。
Ø优势及亮点:1. 先发优势。初期便确定基因检测将走向院内检测的方向,由此将试剂盒产品作为战略重点。国内医疗器械审批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时间,进入创新审批通道可缩短至一年半至两年,这意味着产品率先获得的审批的公司具有先发优势,可通过试剂盒批量销售,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 战略优势。立足于技术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同时重视学术、品牌影响力的构建,有利于夯实产品推广、销售的基础,即临床医生、医疗机构的认可,其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强;而在政府对大 Pannel 基因检测服务监管态度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小 Pannel 试剂盒获批有利于应对政策不确定风险。
Ø挑战及风险:肿瘤基因检测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暂处肿瘤基因检测市场第一梯队,但除面临世和基因的竞争压力外,臻和科技、吉因加等多家发展较快的公司,也构成了公司发展的潜在外部威胁。
4.2 臻和科技:把握临床需求,全面评估肿瘤疾病
Ø成立时间:2014 年 11 月。
Ø融资情况:2018 年 2 月宣布获经纬中国、正心谷创新资本等 C 轮融资 2.1 亿元;2017 年 2 月宣布获正心谷创新资本、凯风创投、雅惠精准医疗基金 B 轮融资 1.28 亿元;2016 年左右获易孚泽投资、凯风创投、泽厚资本 A 轮融资 2600 万元。
Ø团队构成:CEO 杜波,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首席医学官张恒辉,从事临床及科研转化工作 10 余年。公司员工 300 余人,研发体系中博士占比超过 21%,硕士占比超过 40%。
Ø主要产品或服务: 1. 检测服务包括,肿瘤多靶点检测及联合治疗、实体瘤用药指导方案、针对实体肿瘤 PD-L1/PD- 1 及错配修复四项的蛋白检测产品,涉及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个癌种类型。
2. 基于 NGS 针对肠癌和肺癌的试剂盒产品正在申报前的准备过程中。
Ø发展模式:1. 立足肿瘤疾病全面评估,从基因检测、蛋白检测等多维度入手,协助医生制定诊疗方案。
2. 把握临床医生和患者需求,注重缩短报告周期、提高报告可读性,使检测结果易于医生在临床或科研中使用。
3. 建立肿瘤精准诊疗大数据中心、肿瘤门诊。
Ø战略方向:1. 始终从临床需求出发,技术平台、检测维度不限于二代基因测序,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诊疗方案指导,如区分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更精准地指导患者用药。
2. 除参与药企靶点筛选等类 CRO(合同研究组织) 服务外,进一步拓宽与药企的合作范围与深度。
Ø市场推广:销售网络覆盖至全国大部分省份,初期重点为华东、华北、华南地区城市圈;
Ø关键数据:截至目前,积累超过五万份样本数据,绝大多数为第三方送检模式产生的样本量;2017 年至 2018 年有 14 项研究成果入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年会(ASCO);在江苏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有 1900 平米的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生产基地,在无锡建有 1800 平米的肿瘤精准诊疗大数据中心。
Ø优势及亮点:1. 战略优势。公司成立之初,即侧重从临床需求出发,优化产品设计、服务流程,与临床医生保持科研合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利于后期服务、产品推广。
2. 产品优势。在产品研发和技术优化过程中,紧跟行业、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于 2017 年即推出针对 PD-L1/PD- 1 药物的检测服务,有利于与之后的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Ø挑战及风险:1. 技术不确定性。肿瘤基因检测行业目前尚处初期阶段,技术上还存在许多挑战,如 ctDNA 的抓取、甲基化与肿瘤用药之间的关联等。
2. 政策不确定性。目前与医院共建或独自建立营利性医疗机构,还存在许多阻碍。
4.3 吉因加:聚焦肿瘤精准防治,坚持数据驱动
Ø成立时间:2015 年 4 月
Ø融资情况:2016 年 8 月称获得华大基因、火山石投资、松禾资本等 A 轮融资 2 亿元。
团队构成:董事长易鑫,曾任华大医学首席运营官、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CEO 杨玲,曾任华大健康事业部负责人、深圳市临床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主任。
Ø主要产品或服务:1. 贯穿肿瘤全周期的临床检测服务。推出肿瘤精准用药、疗效监测、术后监测、遗传风险四个系列检测产品及相应的全病程服务基线计划。
2. 用于泛癌检测的高通量 (NGS) IVD 产品。建立 NGS-IVD 模式的临床应用示范平台,提供去中心化简易操作模式与临床联合实验室的培训及技术支持、服务;自主研发的 OncoBox 肿瘤高性能计算工作站整合高性能计算硬件、信息分析软件、基因解读数据库、数据管理平台为一体,实现从测序数据到检测报告的全自动化生成。
3. 与医药企业协同的科研服务。通过投检测服务,辅助临床试验的患者筛选,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及开发伴随诊断辅助药物上市;通过数据服务,协助企业减少药物研发开支。
4. 面向大众的健康基线计划。从体细胞突变、免疫、遗传三大维度监控癌症,综合评估受检者肿瘤患病风险,包括胃癌等近 10 个癌种。
Ø发展模式:1. 以肿瘤基因数据驱动为方向,致力于获得更多、更全面、更系统的肿瘤样本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使患者从治疗中获益,从而拓展检测服务维度。
2. 基于肿瘤基因检测趋向 NGS 大 Panel 检测的理念,依托免疫组库、肿瘤分子克隆监测等技术平台,推广覆盖 1021 个肿瘤基因的 NGS 大 Panel 检测服务。
3. 与华大基因战略合作,研发国产测序仪、测序试剂盒等产品,降低测序成本;与荣之联战略签约,在生物云、NGS 临床诊断等方面全面合作,加速 NGS 高通量测序向临床转化。
Ø战略方向:1. 临床检测服务 +IVD 产品双管齐下,满足临床、科研需求,继续提供覆盖范围全面、检测更灵活的 1021 基因大 Panel 检测服务;伴随 Gene+Seq 测序仪上市获批,着力研发和申报小 Panel 试剂盒产品,并在各级三甲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重点推广。
2. 在目前新药研发正热的情况下,将更系统地参与药企生物标志物研究、靶点筛选等药物研发流程,协助企业找到肿瘤药物获益人群。
3. 基于 NGS-ctDNA 检测平台,针对大众人群进行肿瘤早期筛查服务,为参与者建立个人连续动态基因数据基线,实现全面、精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Ø市场推广:通过与医生科研合作、临床多中心项目等协作形式,使医生认可公司技术、产品,并了解产品的临床价值及患者获益情况,从而获得更多肿瘤数据,同时也推动临床检测服务的销售额。目前合作医院数量近 300 多家,多为一线城市三甲医院。
Ø关键数据:截至目前,已累积超过六万例肿瘤 NGS 检测数据样本,其中近五万份样本以科研合作形式产生,免费检测居多,数据维度包括基因检测数据、随访数据、临床数据等;2019 年年底,肿瘤累计样本量预计达 20 万份;基于 NGS-ctDNA 检测技术,与医疗机构合作的科研项目达上百例。
Ø优势及亮点:1. 市场定位清晰。服务和产品定位明确,根据不同地域、医院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
2. 临床资源丰富。肿瘤样本量积累速度较快,为后续科研分析和肿瘤基因大数据挖掘提供平台。
Ø挑战及风险:初期利用科研合作、免费检测的形式可积累大量数据,但资金投入较大,发展后期难以持续;政策壁垒影响 ctDNA 的临床应用。
4.4 思路迪:基因检测协同药物开发
Ø成立时间:2010 年 12 月
Ø融资情况:最新一轮即 E 轮融资发生在 2017 年下半年,由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信中利资本联合领投,此轮融资为 6.7 亿元;2015 年获得 1.46 亿元 D 轮融资。
Ø团队构成:董事长兼联席 CEO 熊磊,拥有 17 年肿瘤生物学、药理学研究经验;CEO 龚兆龙,拥有 10 年美国 FDA 新药评审经验和 10 年药物开发经验。
Ø主要产品或服务:为同时覆盖诊断服务和药物开发的诊疗一体化公司。诊断服务包括肿瘤用药指导同伴诊断检测??⒅琢霭邢蛞?、PD-L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者已进入临床试验后期阶段。
Ø发展模式:1. 通过诊断服务,可提供药物开发数据入口,建立药物开发中同伴诊断的能力。同时建立了诊疗一体化的学术推广队伍,为药物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基??;
2. 通过新药开发,发挥同伴诊断标志物开发优势。通过精选人群,提高药物临床试验成功率和建立药物的上市壁垒。
Ø战略方向:继续以基于同伴诊断技术的精准医疗作为切入点,指导、确定药物研发方向,并为药物诊疗一体化推广,建立生态协同价值链,实现肿瘤疾病诊疗一体化闭环。
Ø关键数据:在诊断服务板块,目前与 200 多家三甲医院医生有同伴诊断业务合作,服务患者近两万名;在新药开发板块,目前三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种药物进入药物开发后期阶段。
Ø优势及亮点:同伴诊断(基因检测)业务与药物研发业务并举,有利于基因检测数据价值的直接落地;新药如果获批上市,可提升基因检测伴随诊断业务的竞争门槛。
Ø挑战及风险:基因检测和药物研发均需要大量投入,尤其后者研发周期较长、所需资金更多,对企业经营能力提出较大的挑战。
05 行业问题及挑战
5.1 产品同质化:目前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各市场竞争主体产品、服务,多集中于用药指导和预后监测,尤其用药指导大多基于已上市药物或公开靶点。从该市场暂时领先的前 10 家公司总体情况来看,各竞争主体之间与其排名靠前、靠后公司的差异化程度不够明显。
5.2 技术不确定性:尽管肿瘤基因检测及液体活检技术发展较快,但技术和产品仍未成熟,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结果准确性还有提升空间。比如,如何降低 ctDNA 在检测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假阳性率和错误率等。而不同公司的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这可能对肿瘤基因检测行业整体在患者中的认知度,产生负面影响。
5.3 政策不确定性:NGS 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尚处于试点阶段。尽管很快将有基于 NGS 的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产品获批,但第三方外检服务还未被规范,行业监管仍存模糊地带。参照 NIPT 市场发展过程中,曾出现检测服务全面叫停的情况,肿瘤基因检测还面临政策上极大的不确定性。
06 行业发展趋势
6.1 市场格局将迎洗牌:虽然肿瘤基因检测行业整体正处数据积累阶段,但已有四、五家公司在样本积累量、数据完整度及市场占有率方面走在前面。随着更多靶向药物的上市对检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及医生对检测产品质量的识别能力提升,一批跟不上技术、行业发展趋势的企业将被淘汰。而鉴于今年下半年和明年,CFDA 将陆续批准部分 NGS 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产品上市,预计到 2019 年该行业整体格局将逐渐清晰,迎来“10 进 3“的洗牌过程。
6.2 企业走向差异化竞争:受技术和产品成熟度所限,目前绝大多数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的业务,集中在用药指导、药物伴随诊断方面。但未来随着技术更新迭代和行业格局逐渐清晰,市场上主要的竞争主体将走向差异化竞争。差异化可能体现在技术平台上,也可能体现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选择上,如 IVD 产品模式和 LDT 模式,或体现在某些特色癌种、基因检测位点覆盖范围的偏向上,否则无法形成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6.3 肿瘤早筛是第二增长曲线:因中晚期肿瘤患者存在精准诊疗的刚性需求,加之靶向药在肿瘤患者用药结构中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用药指导和预后监测仍是肿瘤基因检测行业的主要增长点,也是绝大多数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未来随着肿瘤早筛技术的进步,及中晚期肿瘤患者数据的进一步积累和挖掘,肿瘤早筛有望成为肿瘤基因检测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只是鉴于技术难度较大、更多信息待验证,预计该细分领域市场至少还需酝酿 2 - 3 年时间。
附:鸣谢名单(按字母顺序排序)
声明:本网转载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email protected] ),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科技日报 / 李大庆 / 2018-07-11
维生素 C 可以防治癌症。从 1970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物化学家鲍林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争议一直不断。因为高剂量的维 C 虽然可用在肿瘤治疗中,但其不稳定性及高剂量带来的毒性,使得维 C 在肿瘤治疗中的开发与利用停滞不前。
近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慈维敏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利群研究组合作,在正常人体维 C 水平下,将低剂量维 C 和其衍生物磷酸酯镁作用于肾癌细胞系,发现可有效提升细胞内 5 - 羟甲基胞嘧啶(5hmC)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迁移。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报告》杂志。
维 C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理是:维 C 通过上调 5hmC 在透明肾细胞癌中的水平,对癌细胞重新编程,从而降低了肿瘤恶性程度,而且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任何特异性损伤。
这一实验结果也在裸鼠移植瘤、原代透明肾细胞癌病人细胞中得到了印证。5hmC 水平升高,都伴随着肿瘤细胞的恶性减弱?;痪浠八?,5hmC 的重新编程模式,使肾癌细胞更加倾向于向正常细胞方向发展。
该研究首次在肾癌中证实了维 C 可以通过促进一种双加氧酶的活性提高 5hmC 水平,使 5hmC 重新编程至“正常”状态,从而逆转肾癌细胞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发挥抗肿瘤效果。专家指出,这一发现不仅为肾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最新依据。
据介绍,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申请了专利。同时,维 C 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透明肾细胞癌的前瞻性研究也已在合作单位展开。
网易科学人 / 2018-07-11
图为: 经 x 射线晶体学获得的 3D 图像, 在原子层面上显示了姜黄素(黄红色)结合到 DYRK2(白色)
图片来源:UC San Diego Health姜黄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存在于香料姜黄中,其中姜黄约含 3%~6%,是植物界很稀少的具有二酮的色素,为二酮类化合物。医学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炎、利胆、抗氧化等作用。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 X 射线晶体学和激酶抑制剂特异性分析,发现姜黄素抑制癌症的晶体机理。这是姜黄素 250 余年的科学研究历史中的首次发现。
姜黄素能在原子程度上与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 DYRK2 结合。该生化过程是第一次被科学家们发现,而正是由于姜黄素与 DYRK2 的结合抑制了该激酶,从而延缓细胞增殖减轻癌症影响。该研究已经在小鼠细胞中得到验证。
但通常情况下,姜黄素在体内被迅速排出,因此仅其本身可能无法有效治疗癌症??蒲Ъ颐切瓒云浣懈纳?,使得它在体内能够长时间停留并达到癌症靶细胞。
本项发现是中外学者的共同心血,其中北京大学的季成功(音译)和肖俊宇(音译)参与了姜黄素和 DYRK2 相互作用的可视化研究。而浙江大学的郭兴(音译)则关注于精准定位 DYRK2 的癌症靶向治疗化合物。
本研究论文于 7 月 9 日近期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 PNAS 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上。
《科学》:发现36年的最强癌基因老祖KRAS,如今或可有药可用
奇点网 / 2018-07-03
KRAS 应该是最难搞定的癌基因了。
它是科学家从人体内发现的第一个癌基因,36 年过去了,科学家始终没有找到对付它的办法,于是给它冠以“不能开发药物的癌症靶点”的恶名 [1]。
以至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只能无奈地指出:携带 KRAS 基因突变的癌症患者,就不建议使用分子靶向药物了。
作为在癌症患者体内出现频率最高的突变基因之一,无论如何科学家不能放过它。
近日,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 Emilio Casanova 团队 [2] 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 Daniel J. Murphy 团队 [3] 分别独立证明,已经获得 FDA 和 CFDA 上市批准,目前正在临床上使用的一个第二代 EGFR 分子靶向药物,可以有效抑制携带 KRAS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
更震撼的是,他们还揭示了背后的机制,有望颠覆我们对 KRAS 致癌过程的认知。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顶级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的封面推荐。
封面推荐
在人体内发现的第一个癌基因,是个“老大难”
1982 年,科学家从人膀胱癌细胞系中克隆到了第一个癌基因 [4-6],并很快确定这个癌基因是 KRAS[7-9]??蒲Ъ曳⑾?,KRAS 突变之所以能致癌,是因为第 12 位氨基酸从甘氨酸变成了缬氨酸这种变化,改变了 KRAS 蛋白质的结构并使其一直处于激活状态 [10-12]。
科学家在短短的 1 年时间内,就搞明白了 KRAS 突变致癌的原因。那一年,人类对癌症的认知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可让人意外的是,眼看着第四个狗年也即将过去了,携带 KRAS 突变的癌症患者还是没有特效药可以用 [13]。
Emilio Casanova
相较而言,几乎与 KRAS 同一时间被发现的另一个癌基因 EGFR[14],医生现在可以用三代抑制剂药物轮番搞定它。
曾经有一段时间,科学家认为,作为 KRAS 的上游信号通路,EGFR 和 KRAS 在致癌的过程中应该是穿一条裤子的。而且 EGFR 还处在 KRAS 的上游,从理论上讲,对于 KRAS 突变而言,如果我们搞定给它发号施令的 EGFR 的话,即使它突变了,应该也是蹦跶不起来的。
所以在第一代 EGFR 抑制剂问世之后,很多科学家纷纷开展临床研究,试图突破 KRAS 突变的魔咒。
不幸的是,搞定了 EGFR 并不能让 KRAS 老实下来,第一代靶向 EGFR 的靶向药物 erlotinib 和 gefitinib 对 KRAS 突变无效 [15-17],几十个临床研究结果都是这样 [18]。
几种常见癌种中 KRAS 基因突变的频率
既然是这样的话,科学家也没啥好说的了,就认了吧。
为了避免后来人重蹈覆辙,他们还定了个教条,“靶向 EGFR 的药物,对 KRAS 突变的癌症患者无效,它俩根本就没有穿一条裤子,是独立的”[19]。后来连 NCCN 指南也指出,对于携带 KRAS 基因突变的患者,各位医生就不要给患者开 EGFR 抑制剂了。
定这个规矩,就是要告诉大家,别再折腾浪费研究经费和医疗资源了,好好针对 KRAS 研发药物吧。
但是,实在是找不到啊。
事出反常必有妖
到目前为止,EGFR 抑制剂治疗 KRAS 基因变异的肺癌无效,一直被医疗圈奉为圭臬。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 Emilio Casanova 对这个教条表示怀疑。他想看看,EGFR 明明是在 KRAS 的上游,为什么搞定 EGFR 竟然对治疗携带 KRAS 突变的肺癌患者一点儿都没有效果。
左到右:Herwig Moll(一作), Emilio Casanova, Julian Mohrherr 和 Laura Wandruszka
直到 2016 年,出现了一线转机。两个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KRAS 的不可逆抑制剂与 erlotinib 或 gefitinib 联用,竟然显示了那么一点协同作用 [20,21]。如此看来上游的 EGFR 信号受体对下游的 KRAS 的活性确实有影响。
注意到这个现象,维也纳团队赶紧找到了肿瘤相关的数据库,分析了携带 KRAS 基因突变的癌组织与健康组织在基因表达组层面的差异。携带 KRAS 基因突变的肺腺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ERBB 家族基因(包括 EGFR,也叫 ERBB1;ERBB2;ERBB3;ERBB4)的表达显著升高 [22],而且升高的程度与癌症的分期呈正相关,分期级别越高,ERBB 表达越多。
这就表明,在携带 KRAS 基因突变的肺腺癌组织中,ERBB 家族的信号是被激活的。如此看来利用 EGFR 抑制剂治疗携带 KRAS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似乎没错,但咋没效呢?
实际上现在想这个问题还不是很困惑。最让人困惑的在后面,研究人员发现敲除携带 KRAS 突变癌细胞的 EGFR 基因,癌细胞的生长变慢了,仔细分析原因,发现是突变后的 KRAS 蛋白活性降低了。这就说明啊,上游的 EGFR 信号,对突变的 KRAS 活性也是很重要的,它们应该还是穿着一条裤子。
EGFR、ERBB2、ERBB3 对 RAS 蛋白的活性很重要
然后 Emilio Casanova 团队又试了第一代 EGFR 的靶向药物 erlotinib、gefitinib,和第二代的 afatinib。结果不管是在培养皿里还是在 PDX 小鼠模型上,起作用的都是 afatinib,而 erlotinib 和 gefitinib 没有任何效果。
这个结果,真是让研究人员哭笑不得。难道之前所有的人都是栽在了第一代 EGFR 抑制剂上。第二代能起效的原因是什么呢?
afatinib 与 EGFR 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红色)结合
他们回过头仔细分析 KRAS 突变、EGFR 被敲除的癌细胞,他们才发现,实际上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是严重放缓的,但是过段时间之后就缓过劲儿了。仔细分析发现 EGFR 的近亲 ERBB2、ERBB3、ERBB4 的表达飙升了。原来是它们三个在短时间内替补了 EGFR 的功能。
巧的是,作为第二代 EGFR 抑制剂,afatinib 的作用范围更广泛,不仅可以抑制 EGFR 的活性,还可以抑制 ERBB2、ERBB3、ERBB4 的活性,把 ERBB 全家一锅端了。
erlotinib 和 gefitinib 与 afatinib 的作用范围不相同,治疗的效果完全不同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 Daniel J. Murphy 团队,从另一个角度也证实了 ERBB 家族对 KRAS 驱动肺癌肿瘤形成的重要性,也发现泛 ERBB 抑制剂对于治疗携带 KRAS 突变的肺癌有价值 [21]。他们表示,这个研究最意外的发现就是,ERBB 家族居然对 KRAS 驱动的肺癌肿瘤形成如此重要。
看来啊,之前科学家没把 EGFR 的小兄弟们当回事儿,所以差点栽在这帮小崽子们身上,并错过那些已经获得临床批准的药物。
Daniel J. Murphy(前排左二)的团队
携带 KRAS 突变患者的曙光
肺癌是所有癌症里面的杀伤力最高的癌种之一,截止目前为止,对所有肺癌患者而言,一旦被确诊,只有不到 20% 的人能再活 5 年 [23],即使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肺癌的杀伤力也丝毫不减。
KRAS 基因是肺腺癌的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基因,在西方人群中的突变率为 25%[24],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发现 KRAS 在中国肺腺癌人群中的突变率为 8.3%[25]。对于这些患者而言,一旦检测到携带 KRAS 突变就意味着预后差,且没有药。
Afatinib 作为第二代广泛 ERBB 抑制剂,已经于 2013 年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携带 EGFR 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2017 年 afatinib 成功登陆中国,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的第二代 EGFR 靶向药物。
如果 afatinib 等广泛的 ERBB 家族抑制剂,在后续的临床研究中,仍旧表现出如此优异的效果,无数的携带 KRAS 突变的患者将因此获益。
参考资料:
[1]. Cox A D, Fesik S W, Kimmelman A C, et al. Drugging the undruggable RAS: Mission Possible?[J].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4, 13(11): 828-851.
[2]. Herwig P. Moll , et al. Afatinib restrains K-RAS–driven lung tumorigenesis[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8.
[3]. Björn Kruspig, Tiziana Monteverde, et al. The ERBB network facilitates KRAS-driven lung tumorigenesis [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8.
[4]. Shih C, Weinberg R A. Isolation of a transforming sequence from a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cell line[J]. Cell, 1982, 29(1): 161-169.
[5]. Goldfarb M, Shimizu K, Perucho M, et al. Isolation and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a Human Transforming Gene from T24 Bladder-Carcinoma Cells[J]. Nature, 1982, 296(5856): 404-409.
[6]. Pulciani S, Santos E, Lauver A V, et al. Oncogenes in human tumor cell lines: molecular cloning of a transforming gene from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cell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82, 79(9): 2845-2849.
[7]. Parada L F, Tabin C J, Shih C, et al. Human EJ bladder carcinoma oncogene is homologue of Harvey sarcoma virus ras gene.[J]. Nature, 1982, 297(5866): 474-478.
[8]. Santos E, Tronick S R, Aaronson S A, et al. T24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oncogene is an activated form of the normal human homologue of BALB- and Harvey-MSV transforming genes[J]. Nature, 1982, 298(5872): 343-347.
[9]. Der C J, Krontiris T G, Cooper G M, et al. Transforming genes of human bladder and lung carcinoma cell lines are homologous to the ras genes of Harvey and Kirsten sarcoma virus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82, 79(11): 3637-3640.
[10]. Tabin C J, Bradley S M, Bargmann C I, et al. Mechanism of activation of a human oncogene.[J]. Nature, 1982, 300(5888): 143-149.
[11]. Reddy E P, Reynolds R K, Santos E, et al. A point mut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forming properties by the T24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oncogene.[J]. Nature, 1982, 300(5888): 149-152.
[12]. Taparowsky E J, Suard Y, Fasano O, et al. Activation of the T24 Bladder-Carcinoma Transforming Gene Is Linked to a Single Amino-Acid Change[J]. Nature, 1982, 300(5894): 762-765.
[13]. Cox A D, Fesik S W, Kimmelman A C, et al. Drugging the undruggable RAS: Mission Possible?[J].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4, 13(11): 828-851.
[14]. Gschwind A, Fischer O, Ullrich A, et al. The discovery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targets for cancer therapy[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4, 4(5): 361-370.
[15]. Linardou H, Dahabreh I J, Kanaloupiti D, et al. Assessment of somatic k-RAS mutations as a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EGFR-targeted ag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n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 Lancet Oncology, 2008, 9(10): 962-972.
[16]. Rulli E, Marabese M, Torri V, et al. Value of KRAS as prognostic or predictive marker in NSCLC: results from the TAILOR trial[J]. Annals of Oncology, 2015, 26(10): 2079-2084.
[17]. Papadimitrakopoulou V, Lee J J, Wistuba I I, et al. The BATTLE-2 Study: A Biomarker-Integrated Targeted Therapy Study in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6, 34(30): 3638-3647.
[18]. Mao C, Qiu L, Liao R Y, et al. KRAS mutations and resistance to EGFR-TKIs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22 studies.[J]. Lung Cancer, 2010, 69(3): 272-278.
[19]. Gysin S, Salt M, Young A, et 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Targeting Ras Proteins[J]. Genes & Cancer, 2011, 2(3): 359-372.
[20]. Lito P, Solomon M, Li L, et al. Allele-specific inhibitors inactivate mutant KRAS G12C by a trapping mechanism.[J]. Science, 2016, 351(6273): 604-608.
[21]. Patricelli M P, Janes M R, Li L, et al.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Oncogenic KRAS Output with Small Molecules Targeting the Inactive State[J]. Cancer Discovery, 2016, 6(3): 316-329.
[22]. Subramanian A, Tamayo P, Mootha V K, et al.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for interpreting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43): 15545-15550.
[23]. Siegel R L, Miller K D, Jemal A,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16[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1): 7-30.
[24]. Collisson E A, Campbell J D, Brooks A N, et al.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profiling of lung adenocarcinoma: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J]. Nature, 2014, 511(7511): 543-550.
[25]. Zheng D, Wang R, Zhang Y,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KRAS mutation subtypes in lung adenocarcinomas from Chinese populations[J]. OncoTargets and Therapy, 2016: 833-843.
创新免疫疗法将问世!利用M1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有望治疗多种癌症
学术经纬 / 2018-07-03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抗击病原体的一支大军。无论是病毒、细菌、还是寄生虫,免疫细胞对大多数入侵者都能发动有效的攻击,?;の颐敲馐芗膊〉睦?。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免疫细胞的一大新应用——治疗癌症。癌细胞往往带有大量突破,可能被免疫细胞识别。为了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这些癌细胞演化出了一系列策略,把自己伪装成好人。
▲免疫疗法已经为癌症治疗带来了变革(图片来源:123RF)
但这些伎俩已被科学家们逐渐识破。通过抑制 PD-1/PD-L1 通路,我们能让免疫 T细胞擦亮双眼,对癌细胞发动攻击;此外,我们也能将癌症患者体内的 T 细胞分离出来,安插上识别癌细胞的分子,再输回到患者体内,对癌细胞进行杀伤。
这些利用免疫细胞的疗法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效,也改写了许多癌症的治疗格局。但科学家们也指出,目前的这些免疫疗法都集中在 T 细胞上,略显单调。要知道,免疫细胞的种类可多了。如果这些免疫细胞都能被开发成抗癌疗法,那该有多好!
今日,发表在《自然》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一项研究,则让我们看到了创新免疫疗法问世的希望。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表明,巨噬细胞在临床前模型中,对癌症的杀伤效果好得惊人。
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于 1882 年被俄罗斯动物学家Élie Metchnikoff 教授所发现。这掀开了人类对先天免疫系统的研究大幕,也让Élie Metchnikoff 教授共同分享了 1908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俄罗斯动物学家Élie Metchnikoff 教授率先发现了巨噬细胞
(图片来源:See page for autho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顾名思义,巨噬细胞有着一副“好胃口”,能吞噬细胞残骸、外来病菌、以及其他病原体。尽管有些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也能“吃掉”癌细胞,但它们为何不能在癌症刚萌芽时,就把癌细胞吃得干干净净,将疾病消弭于无形呢?
100 多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学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逐渐发现了背后的原因:在我们体内,的确有一群有抗癌活性的巨噬细胞,它们叫做 M1 巨噬细胞。但肿瘤能分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收买”这些 M1 细胞,让它们变成对癌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M2 巨噬细胞。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肿瘤还会表达一种叫做 CD47 的蛋白。这种蛋白就像是写着“别吃我”的小标识牌,迷惑那些没有被癌细胞“收买”的巨噬细胞,让它们放下武器。
就是因为这个双重机制,让巨噬细胞无法对肿瘤进行有效攻击。
▲这款疗法有望激活巨噬细胞,攻击癌症
(图片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知道了原因,也就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来自哈佛医学院旗下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神奇的药物,它能既抑制 MCSF 通路,又抑制 CD47 通路。按照设计,前一条通路被抑制后,巨噬细胞中能攻击肿瘤的 M1 细胞比例会上升;而后一条通路被抑制时,癌细胞“不要吃我”的标签就会被撕掉?;痪浠八?,通过这一款简单的药物,巨噬细胞无法攻击癌症的两大瓶颈,一下子就能被移除。
“我们的技术能通过抑制 M2 信号通路,让 M2 细胞变成 M1 细胞,”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 Ashish Kulkarni 教授说道:“如果我们能重新‘教导’这些巨噬细胞,并抑制‘不要吃我’的标签,就有望打破 M1 细胞与 M2 细胞的平衡,增加前者的比例,抑制肿瘤生长。”
▲显微镜下,巨噬细胞(红色)对癌细胞(绿色)开始了吞噬
(图片来源:Ashish Kulkarni,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理论上看,这款新药设计得很完美。但实际效果如何呢?研究人员们在乳腺癌和皮肤癌两种癌症的动物模型中做了测试。这些动物被分为三组,一组接受标准抗癌疗法,一组接受这款创新靶向巨噬细胞的药物,另一组则不接受任何治疗,作为对照。
如科学家们所预期的那样,不接受任何治疗的小鼠,在实验的第 10 天产生了巨大的肿瘤,而接受标准抗癌疗法的小鼠,肿瘤体积则出现了缩小。
令人惊叹的是,靶向巨噬细胞的疗法,几乎彻底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此外,小鼠的生存率也有上升。
▲本疗法(红线)显著减少了肿瘤的体积
(图片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我们甚至看到了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 Shiladitya Sengupta 教授说道。
这项结果让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也让他们迫不及待启动下一步的研发计划。如果该研究能在人类身上得到重复,无疑将为癌症免疫疗法增添一股有力的新军。
参考资料:
[1] A designer self-assembled supramolecule amplifies macrophage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aggressive cancer
[2] New cancer immunotherapy shows promise in early tests
[3] Eat'em up: Next-generation therapeutic helps immune cells detect, destroy cancer
康健新视野 / 2018-06-21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 JAMA Oncology 发布了一篇全球癌症负担报告,2006 至 2016 年十年全球癌症病例增加 28%,很大程度上与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有关。无论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还是致残率,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最不发达国家的增幅最大。这提示:加强规划癌症预防和广泛普及癌症医疗可及性,对于全球实现医疗公平性以及实现对癌症等非传染病控制目标而言,至关重要。
全球范围内,癌症蔓延以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威胁,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2017 标志着全球致力于控制癌症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2017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一项癌症防控新决议,提出当下迫切需要作出重点努力,以实现如下两个重大卫生健康目标:
- 2011 年联合国关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政治宣言》中的目标: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过早死亡率降低 25%;以及,
- 2016 年联合国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系列目标》中第 3 大卫生健康目标:通过积极实施预防、治疗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等措施,到 2030 年使得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过早死亡率下降减少 1 /3。
不过,关于包括癌症在内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发展的潜在威胁,尽管各国都提高了认识,但大多数国家在非传染病控制方面的工作进展很缓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癌症,相比其他健康威胁(诸如 HIV感染、结核病或疟疾等),癌症的威胁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需要采取独特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克服癌症这一挑战。
▲2006-2016 年间,全球癌症发病率年度变化情况:黄色至红色区域代表发病率升高,蓝色区域代表发病率降低;
颜色越深,升高或降低的幅度越高(图片来源:JAMA Oncology)
本次 JAMA Oncology 报告,旨在评估全球各国的癌症负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期帮助指导制定针对性的癌症防控相关政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研究人员评估了全球 195 个国家和地区的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和相关致残率,特别是 2006-2016 的 10 年间的变化。其核心发现如下:
- 2016 年,全球共有 1720 万癌症病例,其中死亡病例数 890 万;
- 2006-2016 年 10 年间,癌症病例数增加了 28%,人口老龄化和增长是其主要驱动因素;
- 全球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为前列腺癌;
- 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为乳腺癌;
- 2016 年全球排名前十大癌症负荷依次为:
1. 肺癌;
2. 结直肠癌;
3. 乳腺癌;
4. 皮肤黑色素瘤;
5. 前列腺癌;
6. 胃癌;
7. 肝癌;
8. 宫颈癌;
9. 白血病;
10. 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者特别指出,2006-2016 年 10 年间癌症负荷的增加幅度,在不同的癌症类型、地区和性别,存在很大差异。癌症发病率,受到了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口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癌症的增多,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人类预期寿命改善和人口增长。
这些数据,反映了全球癌症疾病负担,有助于指导有关各方,清晰地认识癌症防控方面的进展和潜在障碍,更加有针对性规划制定防癌政策和措施,更好地做出必要的战略性投入,最终有利于加快实现对癌症控制目标。
参考资料:
[1]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Years of Life Lost,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for 29 Cancer Groups, 1990 to 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3] 2011 High Level Meeting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Published January 2016
药明康德 / 2018-06-21
今日,总部位于比利时的 iTeos Therapeutics SA 宣布完成超额认购的 7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此次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推进公司的几个免疫肿瘤学项目,同时扩展其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新办事处。
该轮融资由 MPM Capital 领投,所有现有投资者参与其中,新投资者有 HBM Partners、6 Dimensions Capital 和 Curative Ventures。
iTeos 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通过设计和开发下一代免疫疗法来延长和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命。此次融资的收益将用于支持 iTeos 独特管线内的几个有前景的免疫肿瘤学项目进入诊所,同时支持该公司扩展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美国新办事处。具体来说,这笔资金将帮助 iTeos 在今年下半年将 EOS100850 推进 1 期临床,这是一种非脑部渗透性的腺苷 A2A 受体拮抗剂。腺苷 A2A 受体是在免疫细胞上表达的主要腺苷受体,能促进免疫抑制,帮助癌细胞躲避免疫系统,EOS100850 可以恢复腺苷抑制的 T 细胞活化。此外,这笔资金也将推进 EOS884448 于明年进入临床,这是一种针对人类 TIGIT 的拮抗性抗体。TIGIT 是在淋巴细胞群体上表达的免疫抑制受体,其表达在癌症患者中增加,是 T 细胞耗尽的标志。临床前试验表明,EOS8884448 可以恢复 T 细胞的功能。今年 4 月,iTeos 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公布了 A2A 拮抗剂和抗 TIGIT 抗体项目的数据。
▲iTeos 首席执行官 Michel Detheux 博士(图片来源:iTeos Therapeutics 官方网站)
iTeos 首席执行官 Michel Detheux 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笔超额认购的融资突显了我们创新的下一代免疫肿瘤学管线的巨大潜力,并证实了我们领导团队为患者和投资者创造价值的信心。我们计划继续迅速将这些有前景的疗法推进至临床,并利用我们业界领先的药物发现和早期临床开发专业知识,设计更多的治疗候选药物。”
MPM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Ansbert Gadicke 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相信 iTeos 是一个强大的投资机会,其中有几种有前途的免疫肿瘤药物与竞争候选药物相比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Michel 和他的团队在发现新的抗癌方法和战略性扩大运营方面有着出色的记录。MPM 很高兴参与该公司在美国的扩大和进展。”
参考资料:
[1] iTeos Therapeutics Closes on $75 Million Series B Financing
[2] iTeos Therapeutics Completes $75 Million Series B Financing
药明康德 / 2018-06-21
法国生物制药公司 Cellectis 近日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刊物《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论文,报道了该公司开发的 CubiCAR 的详情。CubiCAR 是种新型嵌合抗原受体(CAR),携带了用于纯化、检测和消耗 CAR- T 细胞的多功能标签。这些新增功能有望简化 CAR- T 细胞的制造过程,提高在临床环境中追踪和消耗 CAR- T 细胞的有效性。
CAR-T疗法是近年出现和迅速发展的癌症疗法。CAR- T 中的 CAR 是指工程化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由一个来自免疫球蛋白分子或 T 细胞受体的抗原结合结构域和介导细胞内信号传导域融合,从而激活和增强 T 细胞的功能和持久性。CAR-T 治疗首先要从患者体内分离 T 细胞,在体外将工程化的 CAR 传送到 T 细胞中,产生抗原特异性的 T 细胞,让其能识别和杀灭癌细胞,经由体外扩增后再次注入患者体内,以此达到消灭癌细胞的效果。理论上,CAR- T 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治愈效果。而且,CAR- T 疗法能针对的不仅仅是癌症。与生理存在的抗原受体相比,CAR 可被设计来识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脂以及 HLA- 肽复合物等等,所以在将来还有潜力治疗以 T 细胞为基础的其他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艾滋病等等,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虽然 CAR- T 疗法前景广阔,但却受到其生产的复杂性和与细胞活性相关的不良事件的挑战,比如细胞因子风暴(CRS)等。因此,开发能有效调控 CAR- T 的药物或疗法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有许多公司在开发表达在细胞表面的 CAR- T 安全开关,相比之下,Cellectis 的产品则是把安全开关纳入 CAR 本身。
这次发表的论文中描述的 CubiCAR 是一种三功能 CAR 构建体,可使用 FDA 批准的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实现 CAR- T 细胞检测,纯化和消耗。这种新颖构建体有望简化 CAR- T 细胞的生产,改善对 CAR- T 细胞的追踪,并且提高其安全性:以前通过抗体介导的安全开关常常需要数日才能起效,而 Cellectis 的体外实验显示,使用临床剂量的利妥昔单抗后,只需 15 分钟就能消耗绝大部分的 CAR- T 细胞。如能在人体实验中获得成功,那么这种构建有望降低由 CAR- T 造成的不良事件影响。
▲CubiCAR 构建体的组成(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1])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将 CD20 模拟表位(mimotopes)和 CD34 表位纳入 CAR- T 细胞的 CAR 构建体中,CAR- T 细胞针对的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成员 17(TNFRSF17,CD269),亦称 B - 细胞成熟抗原(BCMA),它在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恶性浆细胞表面都表达,也出现在正常浆细胞上和特定的成熟 B 细胞上,但其他组织不会表达这种蛋白。CubiCAR 采取这种构建,期望 CD20 模拟表位让细胞能被抗 CD20 的利妥昔单抗消耗,而 CD34 表位能在制造 CAR- T 过程中起作用,可以利用抗 CD34 的单克隆抗体对产品进行细胞检测和纯化,从而创建更多的嵌合细胞产物。
结果显示,在 BCMA 阳性的多发性骨髓瘤小鼠模型中,CubiCAR 细胞和 CAR- T 细胞均减少了在血液,骨髓和脾脏中的 MM 细胞。在用 CubiCAR- T 细胞治疗的小鼠中,注射利妥昔单抗减少了 CubiCAR- T 细胞,并促进了 MM 细胞的增殖,而未修饰的 CAR- T 细胞不受利妥昔单抗的影响,这说明 CubiCAR 细胞能有效受利妥昔单抗的调控。
“这项技术的强大和新颖之处在于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个独特的 CAR 分子中。为了确定最佳的 CAR 结构,我们选择了 15 种不同的 CAR 构建体,并评估了能够消耗 T 细胞并根治肿瘤的构建体,”Cellectis 创新团队负责人 Julien Valton 博士说: “这个新构建体的开发是与在 Allogene 的同事合作而成的。”
▲Cellectis 首席科学官 Philippe Duchateau 博士 (图片来源:Cellectis 官网)
“CubiCAR 的面世,代表了 CAR- T 疗法在各种癌症治疗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Cellectis 首席科学官 Philippe Duchateau 博士补充说:“CubiCAR 构建体不仅集成了紧凑的安全开关,可快速高效地消耗 CAR- T 细胞,而且还兼容针对不同目标设计的 scFvs,因而具备独特的潜力,可使 CAR- T 细胞免疫疗法更安全。”
我们祝贺 Cellectis 取得的成果,希望这个发明能为多种癌症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疗法。
参考资料
[1] A Versatile Safeguard fo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ies
[2] CubiCAR, a Next Generation CAR, Allows for the Purification, Detection and Efficient Elimination of CAR T-Cell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8-06-21
6 月 18 日,自然出版集团旗下《自然 - 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田志刚、孙汭课题组的研究论文 Blockade of the checkpoint receptor TIGIT prevents NK cell exhaustion and elicits potent anti-tumor immunity,该研究成果揭示了肿瘤发展过程中抑制性受体 TIGIT 可导致 NK细胞耗竭,并证明抗 TIGIT 单抗可逆转 NK细胞耗竭并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
基于卡控点 (Checkpoint) 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线手段,其中 PD-1/PD-L1 和 CTLA- 4 的阻断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惊人疗效,引起了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场大变革。T细胞和 NK细胞是机体杀灭癌细胞的两大利器,而目前卡控点免疫治疗主要以逆转 T 细胞耗竭并进而增强 T 细胞的杀癌效应为主。该研究小组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可导致另一杀癌利器——NK细胞耗竭的抑制性受体,并验证其可否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Checkpoint)。TIGIT 作为一个新兴的抑制性受体,在 NK细胞高度表达,但是在肿瘤发展过程中,TIGIT 是否对 NK细胞耗竭有重要影响,以及靶向 TIGIT 的抗体可否逆转 NK细胞的耗竭并进而恢复 NK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这些均是研究空白。
课题组通过长期努力,在百余株杂交瘤中获得了几株靶向小鼠 TIGIT 的高亲和力、阻断型单克隆抗体,在体外试验中证实其对 TIGIT 受配体结合的强效阻断效应及其对 NK细胞的功能提升作用;继而在人和小鼠多种肿瘤模型中(黑色素瘤、乳腺癌、结肠癌等),均发现肿瘤浸润 NK细胞高表达 TIGIT 并伴随 NK细胞的功能耗竭;进一步发现在 TIGIT 特异性缺失小鼠,不易发生 NK细胞的功能耗竭,并因此阻滞肿瘤的发生发展。以此为基础,采用抗 TIGIT 单克隆抗体对荷瘤小鼠进行卡控点免疫治疗,证实基于 TIGIT 的卡控点免疫治疗能够逆转 NK细胞的功能耗竭,增强 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有效抑制小鼠肿瘤的增长,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同时,还证实抗 TIGIT 的卡控点免疫治疗完全依赖于体内 NK细胞的存在及其正常的免疫功能,清除 NK细胞后该小鼠失去对卡控点免疫治疗的疗效;该研究还证实 NK细胞是其它卡控点免疫治疗方案(例如抗 PD-L1)取得疗效的前提,NK细胞缺失后会导致 CD8+ T 细胞快速耗竭,而 NK细胞的存在能够增强 CD8+ T 的效应功能;采用该 TIGIT 单克隆抗体治疗成功的小鼠具有近乎终生的强效抗肿瘤免疫记忆,在无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对再次荷瘤具有强大的抵抗力。综上,靶向抑制性受体 TIGIT 的单克隆抗体可通过强化 NK细胞的杀癌功能而行使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对扩展了解抗癌免疫细胞的类别范围、新型卡控点的寻找、提升现有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科院的资助。通讯作者为田志刚和孙汭,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大博士张清。
文章链接: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18-0132-0
浸大研究团队研发出干细胞纳米培养器材能降低相关的致癌风险
新华社 / 张雅诗 / 2018-06-20
干细胞疗法是治疗脑退化症等神经退化疾病的方法之一,但传统培养干细胞的方法可能致癌。香港浸会大学研发的新型干细胞培养器材能降低相关的致癌风险。
浸大研究团队 6 月 19 日透露,随着全球老龄人口大幅增长,脑退化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化疾病,将成为全球医疗保健的重大威胁。细胞替代治疗,包括干细胞疗法,已经快速发展成为最有希望治疗神经退化疾病的方法之一。
由浸大生物系教授翁建霖和浸大物理系副教授黄陟峰共同率领的研究团队发明的“干细胞纳米培养器材”,能用于干细胞疗法中培养神经干细胞。
翁建霖说,干细胞疗法是指通过利用对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增殖、诱导分化等,培养出新的、正常的细胞或组织,移植到体内代替损坏或死亡的细胞。然而,传统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需要添加多种生长因子用于促进干细胞的增殖与特异性分化。残留的生长因子可能刺激细胞非正常生长,形成肿瘤。
浸大发明的培养器材是一种镀有特定纳米层的培养板,在不需要额外添加生长因子或其他化学试剂的情况下培养出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停留在培养板上,与纳米层有生理接触而受到“物理按摩”,引导干细胞分化为有治疗效能的功能细胞。由于过程中使用了最少量的生长因子,可大大减少致癌风险。
翁建霖表示,此项纳米技术将为医疗保健研究和干细胞治疗提供更加安全的平台,也有助于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
为进一步研究这项发明,浸大研究团队已成立生物科技公司,有望为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和干细胞疗法研究公司提供先进设备。浸大团队也已为该发明申请美国专利。
中国科学家发现藏灵芝提取的GL22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
微生物研究所 / 2018-06-20
癌症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不受控制地无限生长,它的快速生长需要核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共同参与。肿瘤细胞通过调节这些重要组分的代谢来满足生物能量和生物合成的需要,脂质代谢重组通路在肿瘤细胞中是最显著变化之一。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和医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肿瘤的诊治效果,从目前医学临床实践来看,有些癌症是可以治愈的。但寻找提高患者愈后的新药也至关重要。最近研究显示,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在脂质代谢和相关代谢途径起着主要作用,是抗癌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靶标。
据报道,许多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可通过影响脂质相关的代谢通路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灵芝是一种名贵的珍稀中药,在中国一直扮演着长生不老药的角色,在亚洲国家被广泛用作功能食品及传统药物。藏灵芝是仅生长在西藏高寒地带的一种稀有的灵芝品种,其药理成分非常丰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宏伟研究组以藏灵芝为研究材料,从藏灵芝中分离提取到一结构新颖的三萜类化合物——GL22。研究结果显示,GL22 可以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的结果表明,GL22 能显著抑制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自由脂肪酸的转运,从而引起细胞线粒体特性脂质心磷脂稳态水平的下降,导致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异常,并最终引发肝癌细胞的死亡。值得注意的是,GL22 虽能抑制肝癌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却不对裸鼠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有效降低了“饿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生长的影响,在抗肝癌药物研发领域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藏灵芝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该研究成果以 The natural compound GL22, isolated from Ganoderma mushrooms,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by altering lipid metabolism and triggering cell death 为题在线发表在药理学期刊 Cell death and disease 上 (2018,9:689.DOI:10.1038/s41419-018-0731-6)。刘宏伟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西藏灵芝生物技术公司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0181,81673334)、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1501)、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鳌山人才基金(2015ASTP) 以及中科院百人计划的资助。
日本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EMP1”的促进癌症转移的蛋白质
环球网 / 2018-06-20
据日本共同社 6 月 20 日报道,日本滋贺医科大学教授扇田久和 (分子病态生化学) 的研究小组 19 日发布消息称,已发现一种名为“EMP1”的促进癌症转移的蛋白质。
研究人员认为,若能把握 EMP1 的量将成为癌症是否容易转移的标记,如果发现抑制其活动的物质,就可能开发出防止癌症转移或向周围扩散的新药剂。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专业杂志电子版上。
研究小组分析了转移初期阶段在癌细胞发挥作用的基因情况,结果发现产生 EMP1 的基因在细胞表面的活动十分活跃。
研究人员制作了能够产生大量 EMP1 的前列腺癌细胞,将癌细胞移植到实验鼠的前列腺后,癌症转移到淋巴和肺部。与之相对照,把基本不产生 EMP1 的前列腺癌细胞进行移植则未发现转移。由此得出 EMP1 与转移密切相关的结论。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癌细胞表面的 EMP1 与癌细胞内的其他蛋白质结合,提高细胞的转移能力,促进了癌症转移。
扇田认为癌症导致的死亡多是转移造成,表示“希望通过抑制转移,减少癌症导致的死亡”。
AIVITA成功获得B轮融资用于免疫疗法治疗卵巢癌临床项目推进
创鉴汇 / 2018-06-14
一家专注于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的生物技术公司——AIVITA Biomedical 近日宣布获得 1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以支持其癌症免疫疗法用于治疗卵巢癌临床项目的推进和护肤产品的商业化拓展。AIVITA 的一款特异性癌症免疫疗法可单药使用或与其他免疫检查点疗法联用,被认为是治疗癌症强有力的方法之一。此次融资由韩国投资方 SFC Co. Ltd 投资。AIVITA 公司首席执行官 Hans Keirstead 博士说:“获得这笔资金是公司成立 18 个月以来飞速发展的体现。这将帮助公司扩大癌症治疗项目的临床试验,增加产品供应,并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来管理公司的扩张事务。”
AIVITA 公司成立于 2016 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是干细胞行业的开拓者之一,通过其在干细胞生长和定向、高纯度分化方面的独特专长,来开发安全、高效、经济的治疗性生产工艺制造,并为其商业护肤产品和治疗性药物在研产品线提供支持。Hans Keirstead 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干细胞专家,他在晚期癌症、免疫紊乱、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损伤以及视网膜疾病治疗领域经验丰富。他曾创立了 California Stem Cell 公司,并领导了公司的三轮投资和出售。
AIVITA 公司首席执行官 Hans Keirstead 博士(图片来源:AIVITA 公司官网)
近几年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主要是由肿瘤启动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s)驱动,实际上肿瘤启动细胞只占典型肿瘤细胞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大量复制癌细胞的能力,能够引发肿瘤生长和最终扩散。
AIVITA 公司的主要候选药物正是基于这一基础。作为一种全新的特异性免疫疗法,其目标是促使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找到并破坏那些引发癌症疾病,并导致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细胞。目前,该候选药物的研发主要用于治疗特殊类型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早在 2016 年 6 月,AIVITA 公司已经宣布,美国 FDA 批准其新药研究申请(IND)开始 II 期临床,评估其新型免疫疗法在卵巢癌患者中的疗效。
图片来源:AIVITA 公司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AIVITA 还同时拥有一款消费者护肤系列产品 ROOT OF SKIN™,是世界上首款模仿皮肤发育环境的护肤产品。据了解,该产品专有的活性成分 SourceCode Technology™由 AIVITA 在其临床级研究实验室中进行生产,且仅用于 ROOT OF SKIN™产品和制造。据悉,该公司护肤产品 100% 的销售收入均用于支持女性卵巢癌药物的研发。
参考资料:
[1] AIVITA Biomedical Raises $15M USD in Series B Financing
[2] AIVITA Biomedical 官网
上海专家团队在研究肿瘤转移机制上的实现突破
健康报 / 杨静 / 2018-06-1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裘正军教授领衔的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日前在肿瘤转移机制研究上实现突破。他们发现,肿瘤细胞可通过携带信号分子的外泌体驯化巨噬细胞,逃脱免疫监控,实现远处转移。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肿瘤学杂志《癌症研究》上。
以胰腺癌为主的消化道肿瘤约占恶性肿瘤总量的“半壁江山”。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主要原因在于其早期难诊断、易转移。阐明其复发转移的具体机制,寻找新的分子诊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首先采用电镜和 NTA 等技术,测定了低氧可以使得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增多。外泌体是由细胞在胞吞过程中产生的直径为 30 纳米~150 纳米的膜性囊泡,能携带 DNA、miRNA 等各种生物活性分子,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等各种体液中。这就为肿瘤细胞“拉帮结派”以实现“阵地转移”提供了“通讯手段”。
课题组将低氧下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巨噬细胞共孵育之后,发现摄取外泌体之后的巨噬细胞“叛变”了,巨噬细胞被“驯化”成了 M2 型巨噬细胞。研究已知,M2 型巨噬细胞能参与抗炎反应、血管生成以及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等。这说明肿瘤细胞在发生转移的过程中,能有效利用肿瘤微环境中别的基质细胞,“拉帮结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课题组利用 miRNA 芯片技术检测到 miRNA-301a 在低氧下表达明显升高了,将富集了 miRNA-301a 的外泌体与巨噬细胞共孵育之后,巨噬细胞中 miRNA-301a 的表达也明显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miRNA-301a 通过下调抑癌基因 PTEN,激活 PI3Kγ这一巨噬细胞 M2 极化的关键信号分子,从而实现“驯化”巨噬细胞目的??翁庾榧觳饬酥琢霾∪搜和饷谔逯?miRNA-301a 的表达,发现其与病人的 TNM 分期成正相关,与生存率成负相关。继而通过独立回归分析发现,miRNA-301a 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通过尾静脉注射构建裸鼠肺转移模型,发现体内被肿瘤细胞外泌体诱导极化后的巨噬细胞同样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课题组首次证实 Exosomal-miR-301a 在肿瘤免疫逃逸以及转移中的调控作用。Exosomal-miR-301a 作为促癌分子,有可能成为以胰腺癌为主的消化道肿瘤新的诊疗靶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400-115-9958